Qwant:保你私隱的搜尋器

A+A-
法國搜尋器新晉:Qwant
法國搜尋器新晉 Qwant 介面不算特別,同樣有網絡、新聞、社交、圖片、影片、購物等分類。

科技與私隱此消彼長,似乎已成常態。Google、Facebook 等網絡巨頭被指囤積大數據,未經同意打包轉售或用於商業用途,面對不少侵犯私隱的指控,科技界亦不甘示弱,Google 就曾明言:「Gmail 用戶不應期望有私隱。」徇眾要求,法國搜尋器 Qwant 誕生了。

新創搜尋器 Qwant 成立短短 3 年,在法國與德國急速成長,半年間用戶增長近兩倍,今年 5 月已突破 2,000 萬人,並在法國搶得 1% 市佔率。之所以廣受歡迎,全因 Qwant 注重私隱的政策

表面上,Qwant 與一般搜尋器無異,同樣將結果分類,例如網絡、新聞、社交、圖片、影片、購物等,運作模式卻大不相同。首先,Qwant 不會利用 cookies 追蹤用戶、收集個人資料或地區資訊,甚至不會儲存網址,每一次瀏覽,用戶 IP 都經加密處理,確保無從追溯。

Google 的運算法「以人為本」,搜尋結果序列往往反映用戶資料及網上紀錄;Qwant 則相反,設計出人工智能系統「冰山」(Iceberg),融合多種搜尋標準,例如圖文質素、編採水平、散播程度、社交媒體的評論等等。由於過程不涉人為修正,只要搜尋同一字眼,所有人的結果都一樣。Qwant 又公開公司所用軟件的原始碼,以示上網過程不涉資料收集,又承諾將進一步改良運算法。

efdef
Qwant 的搜尋演算法融合多種標準,例如圖文質素、編採水平、散播程度等。不涉人為修正和資料蒐集,就算不同人搜尋同一字眼,結果一樣。

Qwant 創辦人之一 Eric Leandri 解釋成立動機,在於「建立以個人自由為基礎的社會計劃」:「我們想證明既可賺錢,又能兼顧道德,並尊重歐洲人的權利與生活方式。」歐洲對私隱保障的確較世界各地嚴謹,譬如目前只有歐盟地區落實「被遺忘權」(Right to be forgotten),迫使 Google 按申請刪除「負面或過時的個人身分資訊搜尋結果」,結果有不少人要求移除網上的犯罪紀錄,引發私隱與公眾利益的拉鋸爭議。

不靠大數據行銷,Qwant 如何賺錢?Google 於 2009 年以前一直靠點擊率賺錢(pay-per-click),後來才主力經營大數據;Qwant 行的是舊路:與不同網絡商業平台合作,包括 TripAdviser 和 eBay,每次經 Qwant 連結去指定網站,就有 0.44 至 0.88 歐元進漲(約 3.8 至 7.6 港元),而通過 Qwant 在 TripAdviser 預訂住宿,又有分紅。

Google 影響力無遠弗屆,歐洲對美國科技鉅子的觸手甚為忌憚,企業組織「Open Interent Project」就聯合過萬間歐盟公司,抗議遭 Google 經營手法損害利益。另一方面,Qwant 亦積極遊說法國政府更換預設搜尋器,據悉官員對本土出品甚多正評,躍躍欲試取代 Google。

Qwant 暫時未有中文版,歐洲以外地區亦未有法、德版本完善,取代 Google 一說言之尚早。不過,搜尋器的較量只在彈指之間,除了每年耗費幾十幾百億買斷預設搜尋器地位之外,看來 Google 也可從 Qwant 身上學到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