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ster Ho:科技人才不足還是錯配?

A+A-

Working Late In His Office

今次立法會選舉資訊科技界鬥得激烈,只因近年政治局勢波譎雲詭,這個席位對下屆立法會政治格局將有關鍵影響。無論是傳媒焦點還是選舉論壇,候選人都反覆攻擊對方種票,真正的政策討論著墨不多。事實上,香港資訊科技界有很多議題,諸如修訂版權法、資訊自由法及金融科技相關法規、網絡自由、開放數據,甚至創科局念茲在茲的「官產學研」多方合作。除了法律規例和政府配套,企業和從業員都相當關心人才不足的問題。

近年手機應用、虛擬實境等技術興起,媒體時有報道從事程式開發的人才待遇豐厚,甚至比金融會計更有前途,IT 界彷彿一片榮景。可是,資訊科技並非只有程式開發這個崗位,很多 IT 職位壓力大、工時長、收入差,加上業界及政府流行合約制和外判模式,使 IT 人晉升困難,當中很多人事業剛起步便考慮轉行了;炙手可熱的程式開發人員當然不愁沒有工作機會,但市場人才的質素良莠不齊,要在市場尋找具經驗、溝通能力的開發人員相當困難,要留住人才更是難上加難,於是人才荒和挖角潮無日無之,造成惡性循環。

針對這些問題,參選立法會的莫乃光和楊全盛分別提出方法,二人都提議政府應資助業界人才進修及中小企運用資訊科技,並帶頭採購本地 IT 產品和服務。莫乃光提倡加強專業資格認證,並吸引外國企業落戶;楊全盛強調加強未來人才供應,在他的競選網站沒有言明具體操作,但觀乎他過去的觀點,應該是指輸入內地專才。國內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利用優才計劃輸入內地科技人才絕非思考禁區,但內地人的工作文化及態度和香港市場始終有點距離,很容易水土不服。

我完全同意政府要資助業界進修,加強專業資格認證,但對現階段是否需要輸入外地專才,我有所保留。創科局楊偉雄指本地院校能提供足夠市場需求的 IT 人才,不過畢業生最終從事哪個行業難以控制。這個說法雖然聽起來有點不負責任,但不能說毫無根據。我們不難發現有很多 IT 人跑出去創業,他們的產品絕不遜色,甚至有說法指政府過於扶植 Start-up,間接使科技人才市場出現真空狀態。香港是自由市場,我們應該樂見專才可以輕易成立自己的公司,讓創意百花齊放。說到底,創業需要無比的勇氣,如果大家都寧願搏一搏創業,是否代表打工未能滿足他們財務要求或者個人野心?我相信這裡涉及的是人才錯配的問題,到底我們訓練出來的人才是否適合今天的市場?

舉個例,很多公司已在印度和越南僱用外判服務,以相當便宜的成本組織一整隊開發團隊,但他們仍然需要在香港聘請開發人員,管理產品的品質。我們的人才除了實際編寫程式的技術,有沒有足夠的溝通能力?IT 業生產新職位的速度比其他行業快,幾年前我們欠缺用戶體驗設計師,今天我們卻在尋找數據科學家。這些新職位完全可以透過在職培訓令市場的人才轉型,但我們的專才又有沒有準備去接受挑戰?

英國有一個由政府及專家製作的人生規劃工具 Plotr,它的對象是英國的中學生,目的是讓他們容易接收感興趣的行業資訊、報讀行業相關的技術資格,甚至可以透過它去申請實習。如果我們把這個概念推展,也可以發展類似業界顧問工具,讓科技人才開發自己的潛能,找到合適的進修機會及工作環境。這些顧問了解行業的趨勢,而且比有商業考慮的獵頭公司提供較中肯的意見,這不但對科技行業有用,亦可以解決很多行業的人才錯配問題。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任職跨國科技公司,網站 Outside 成員。

http://www.outside.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