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勿忘初衷!但初衷又是甚麼?

A+A-

s-shutterstock_443451631
現實總是殘酷兼刻薄,「唔見棺材唔流眼淚」似乎是現在歐洲各國的最佳寫照。當年歐洲聯盟的創立先驅們,皆是腳踏實地的實用主義者,他們創設聯盟,不是用來做甚麼人道政策,目的只是要國家更強大,國民生活更好。亂世迫出英雄,又或是當時的人真的明白人心(邪惡一面)更多?先放下這沒完沒了的討論,總之,他們的智慧或許能幫幫現今領袖(喎~~)及歐盟,處理普京、移民及英國退歐的棘手問題。

歐洲焦頭爛額,很多人將責任推到歐盟身上,美國批評歐盟太官僚、太保護主義、決策太慢、外交太天真,國防太唔識驚。歐洲的問題,總之一句話,是「太歐洲」(明顯這也是美國,甚至我們對於歐洲的刻板認知,香港人常說的「太嘆」,其實也很獨到)。

但歐盟只是歐洲結盟的眾多模式的一款及最新最大一款,歐盟的歷史可追溯至成立於 1952 年,只有 6 個成員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 ECSC),其後於 1958 年,這 6 個成員國又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及歐洲原子能共同體(European Atomic Energy Community),並於 1967 年統合在歐洲各共同體(European Communities, EC)下,1993 年又統合在歐洲聯盟之下。其實單看各同盟的名稱就知,成立原因是應對當時國際形勢:煤鋼是戰後重建及經濟發展必需,而原子能是擔心國家實力落後於美蘇。各款同盟成立的初衷,就是因為歐洲各國見勢色不對,所以一心走在一起發展經濟及軍事實力,避免太借美國之力,最後要仰美國鼻息,但又能對抗蘇聯。現時歐盟的問題,不是因為他們的領袖太過歐洲,相反,弄至如斯田地,是因為現在的歐洲領袖正正「不夠歐洲」。

試想如果昔日創設歐洲共同體的政治家,包括法國的戴高樂、西德的阿登納(Konrad Adenauer )以及意大利的加斯貝利(Alcide De Gasperi),全屬保守陣營的他們,若與德國總理默克爾會面,你估他們會說甚麼?

或許經歷太久的和平(不幸地,亂世之下,人原來真的長進一點),及無數天真左膠的渲染,歐盟成為了來者不拒、救苦救難的大愛基督——本來如果整個世界就只得歐洲的一線國家,就沒大所謂的,可惜世界不是這樣。設計歐洲同盟的政治家們,面對二戰後的局勢,一番苦心保證大家平安,以保障國民不用再經歷二戰的慘痛,及亂世的坎坷,結果他們成功創造了盛世,卻養活了一大班未見過世面的左膠。

昔日創設歐洲共同體的政治家,若與德國總理默克爾會面,會是如何? 圖片來源:路透社
昔日創設歐洲共同體的政治家,若與德國總理默克爾會面,會是如何? 圖片來源:路透社

在一起,就是因為有著數

各有算盤的歐洲各國組成聯盟,本來絕對是利益為上的地緣政治實驗。二戰時,德國及意大利的納粹及法西斯,把歐洲推進火海,故兩國視結盟為重新與歐洲各國修好的機會;而法國則相中戰敗及分割後的西德,與此實力強大但戰後受創的鄰國結盟,趁低吸納,眼光精準,可助法國鞏固其在歐洲地位及海外的勢力。而最重要是當時美蘇崛起,歐洲同盟能助他們保持獨立。在 1956 年的蘇彝士運河危機,美國迫英、法退出與以色列的聯合行動,此事令美蘇成為非洲最大的幕後權力,也令英法再無力話事。當時阿登納跟戴高樂講:「歐洲一定會報復。」可見當時聯盟是因為共同利益而建成的,美國踩你一腳,全歐洲反面。

歐盟的各種前身,也集中處理軍事及經濟等務實議題,因為這班政治家從不想自己的歷史文化及獨特的種族身份消弭,他們只想要國民可以得到和平及富足。這道理簡單,就只以香港人的低級消費認知:和女朋友慶祝,一定是法國的香檳及 Fine Dinning;要買車,當然是德國的,要問的只是寶馬還是 Benz!這班政治家最明白和而不同的好處。而他們的和平願景,也正合美國心意,美國因為擔心蘇聯及共產主義的勢力擴張,所以舉腳支持歐洲大國結成聯盟,至少減少歐洲再有大規模戰爭的機會,避免共產主義有機可乘。的確,在歐盟成立之初,不論在軍事及經濟實力,全球也視此將與美蘇鼎足三立,事實也證明,歐洲也因此成功抵禦蘇聯,及減少美國的干預。

但是這群立足世界,極具遠見的頂尖領袖勢估不到自己一手創立的歐洲聯盟,逐步演變成現在超級左膠巨國。或許,蘇聯的存在,令歐洲人明白知道甚麼是邪惡,甚麼是實力,還有自己最緊要有「食力」。昔日明目張膽,大搖大擺的邪惡已經遠去,不過邪惡是會變種的,現在則存於大多數人的無知,或者一知半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