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無論看了「NASA 無名英雌」與否,都應一閱。)
「NASA 無名英雌」近日在港上映,未像「星聲夢裡人」般大獲好評,但在美國已掀起免費放映風潮,更在美國演員工會獎中成大贏家之一。電影設於 1960 年代,適逢冷戰白熱化,美蘇轉陣太空競賽,然而在 NASA 太空人獲盡鎂光燈時,背後為升空做好準備的黑人女性卻被歷史遺忘 —— 50 年後,「NASA 無名英雌」不卑不亢的把黑人女性的貢獻記下,究竟她們在美國太空總署工作的真實情況是怎樣的?
1935 年,NACA(NASA 前身)聘請數百位女性作「計算員」(Computer),在維珍尼亞州的蘭利紀念實驗室工作,專門負責親手計數、解決數學方程。其實,早在 19 世紀末、20 世紀初,女性計算員已經出現,如 Williamina Fleming 和 Annie Jump Cannon 等女天文學家從星空照片中,計算出各星球的特性。直到二戰,NACA 開始招募有學位的非洲裔美國女性作計算工作,可是,由於種族分隔政策依然實施,黑人女性需要與白人分開工作,到西翼上班。經多年奮鬥,在西翼的計算員中終有機會晉升,成為工程師、電腦編程員、主管,協助美國太空人 John Glenn 在 1962 年成功環繞地球軌道。
「NASA 無名英雌」記述的就是其中 3 位最出色的黑人女性計算員 Katherine Johnson、Mary Jackson 和 Dorothy Vaughan 的故事。以下是他們的真實人生:
Katherine Johnson(1918 – )
在電影中 Johnson 是主角、數學天才。現實中,她的確從小就展現才華,獲學校推薦跳級,13 歲就升上高中。大學以最高榮譽畢業後,她做過教師,但很快因照顧女兒而辭職。直到 1953 年,她才再次投身社會,加入 NACA 的西翼計算組。原本她只做飛行測試數據計算,但當蘇聯搶先美國一步,在 1957 年發射首架人造衛星,Johnson 的人生就徹底改變——她的數學方程成為教材、為火箭升空計算拋物線,連太空人 John Gleen 都要她人手計算過、確保安全,他才願意升空。
Johnson 在 1986 年從 NASA 退休,2015 年,Johnson 以 97 歲之高齡取得總統自由勳章。
Mary Jackson(1921 – 2005)
取得科學學士學位後,她先做過教育,後來她加入 NACA,參與西翼計算工作,從實驗和飛行測試中收集數據,並協助其他女同工繼續進修。在 NACA 和 NASA 擔任工程師 30 多年後,Jackson 決定退居幕後,幫助不少女性和少數族裔人士升職,直至 1985 年退休。
Dorothy Vaughan(1910 – 2008)
Vaughan 在二戰時加入 NACA 作臨時工,但由於總統下達了新的行政命令,禁止國防機構有任何歧視,加上 NACA 有大量數據需要處理,她很快就正式獲聘,然而,當時的法律依然要求:黑人同事與白人女計算員需要分開工作。在 1949 年,Vaughan 晉升成第一位 NACA 的黑人主管,在 NACA 轉為 NASA 後,她積極進修,學習處理電腦工作,得以擔任要職,為人造衛星升空貢獻良多。她於 1971 年從 NASA 退休。
事隔 50 年,「NASA 無名英雌」作為一齣「反歷史」(counter-history)的電影,既隱晦且有力的重新改寫人們對於冷戰太空競爭的認識,原來太空人的光輝背後,有一群受壓迫的黑人女性支撐著。可惜的是,直到現在,科技界的依然不夠種族多元,誰知人類世界埋沒了多少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