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爾戈蘭島:南中國海爭議的啟示?

A+A-
Insel_Helgoland_2
黑爾戈蘭島外貌。

在英德間的北海,有兩座合稱「黑爾戈蘭島」(Heligoland)的群島,又譯為海姑蘭島,名稱意為「神聖之地」。歷史上,這處面積僅 1.7 平方公里的群島遭屢次易手,1807 年前歸丹麥人所有,其後被英國佔領,作為反拿破崙的間諜基地,1890 年英國轉讓島嶼給德國,二戰後又倒入英國手上,輾轉下現在回歸德國。黑爾戈蘭島反覆的主權更替,或許對今日南中國海的主權爭議會有一番啟示。

黑爾戈蘭島的主權在兩百年間數度變化,然而,雖然該處的人民卻從未獲得諮詢,只能被大國舞弄,島民看似也沒有太大怨言,只要稅制良好,遊客持續到訪,那他們的生活也過得去。黑爾戈蘭島多年來一直是旅遊聖地。即使島嶼仍被英國管治,德國的畫家、音樂家和詩人都喜歡到黑爾戈蘭島流連度假;詩人霍夫曼在島上所寫的「德意志之歌」(Deutschlandlied)後來更成為德國國歌。到現在,無數旅客還是會到島上曬日光浴,享受假期。

單從表面看來,黑爾戈蘭島似是悠閒浪漫之地,可是,對於史家 Jan Ruger 而言,該島在過去兩個世紀有嚴肅的政治意義。在 Heligoland: Britain, Germany and the Struggle for the North Sea 一書中,Jan Ruger 稱從該島的歷史中,可重新思考英德兩國間的過去。的確,黑爾戈蘭島對英德兩國來說,都是有趣的研究對象,在 19 世紀,島上融合了英德文化、語言和法律,即使德國國旗在島上飛揚,黑爾戈蘭島的島民仍可選擇成為英國人,甚至加入皇家海軍。

除了兩國的融和,黑爾戈蘭島也盛載兩國在 20 世紀上半葉緊張對立的歷史。在一戰期間,英國報紙以及包括邱吉爾在內的政客都誓言「不要再有黑爾戈蘭島」(no more Heligolands),悔恨 1890 年交群島給敵人德國的決定。一戰後,德國始視群島有「國族主義」的象徵意義,希特拉就喜歡到島上凝視英國,納粹主義者亦會繪畫巨鷹在島上怒吼的畫像。無論一戰還是二戰時,德軍都視群島為軍事重地——雖然最終都遭英國摧毀。

由此,Jan Ruger 以更宏大的眼界觀察黑爾戈蘭島在歷史動態中的角色,看英德兩國在此島的互動與角力。不過,Jan Ruger 始終判斷,黑爾戈蘭島的功用只限於象徵意義。即使島嶼武裝,也難抵英國海軍的轟炸。史上,該島就是二戰中盟軍第一塊轟炸的德國土地。

「經濟學人」認為,讀黑爾戈蘭島,更可觀今日的國際政局。在 19 世紀末的軍事競賽、海軍擴張,列強積極找尋海外領土的事件,在今日 21 世紀的南中國海上再度發生——中國悄悄地在南中國海上建人工島,偷建軍事基地,派遣空軍海軍到該處侵擾的爭議行為,活像一世紀前英國討論德國對黑爾戈蘭島有何意圖詭計的情況。地緣政治和歷史一樣,總是重演。

歷史上,這處面積僅 1.7 平方公里的群島遭屢次易手。
歷史上,這處面積僅 1.7 平方公里的群島遭屢次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