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月亮喜歡藍」看奧斯卡趨勢

A+A-
月亮喜歡藍打破不少紀錄,同時又承襲奧斯卡近年的趨勢。
「月亮喜歡藍」打破不少紀錄,同時又承襲奧斯卡近年的趨勢。

「星聲夢裡人」(La La Land)勇奪奧斯卡最佳電影兩分鐘後,一陣「oh my God」聲中,「月亮喜歡藍」(Moonlight)團隊上台接過小金人。頒獎過程或者有點尷尬,但「月亮喜歡藍」口碑載道,早前已摘下金球獎,除了奪桂方式意外,其餘毋須過分驚訝,反而是「月亮」一片透露了奧斯卡近年的屬意傾向,甚至預示未來趨勢,更加值得留意。

雖說「月亮」收穫大獎不意外,但的確亦創下不少紀錄。對比其他大製作如「天煞異降」(Arrival)(4,700 萬美元)、「鋼鋸嶺」(Hacksaw Ridge)(4,000 萬美元)、「星聲」(3,000 萬美元),「月亮」是自 1955 年「君子好逑」(Marty)以來最低成本製作奧斯卡獲獎作(160 萬美元),如計通脹更是史上最低(本屆提名次低「非正常械劫案」亦過千萬成本)。

「月亮」亦是首齣全黑人並以同性戀角色為主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相比「星聲」以荷里活夢工場為背景,一連串致敬透露電影業黃金時代的懷舊情感,本應是獲獎熱門題材,最後在呼聲下倒灶,反而授予一齣故事另類的小眾電影,大西洋報評論認為,結果呼應了奧斯卡近年對個人親密題材的偏好。

奧斯卡的趨勢象徵。 圖片來源:路透社
奧斯卡的趨勢象徵。 圖片來源:路透社

觀乎奧斯卡歷史,最佳影片往往亦是獲獎最多的大贏家,通常也會囊括最佳導演,但自近年起變成常態,例如「月亮」贏得 3 獎(最佳電影、最佳男配角、最佳改編劇本),去年「焦點追擊」(Spotlight)僅獲 2 獎,「飛鳥俠」(Birdman)囊括 4 項,「被奪走的 12 年」(12 Years a Slave)與「ARGO 救參任務」(Argo)則各奪 3 項。而上述例子中,每屆都有獲獎更多的勁敵,分別是「復仇勇者」(The Revenant)、「布達佩斯大酒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引力邊緣」(Gravity)和「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今屆則有「星聲」延續趨勢。

奧斯卡近年似乎亦屬意獨立製作。「月亮」的發行商 A24 成立不到 5 年,現已成為獨立電影口碑廠牌,而「情繫海邊之城」(Manchester by the Sea)於辛丹斯電影節一鳴驚人後,成為 Amazon 首獲奧斯卡提名外購作;反觀最近 10 年,大片商之中只有華納一間憑「ARGO 救參任務」和「無間道風雲」(The Departed)奪得最佳影片,其餘均是中小型廠房出品,原因或出於荷里活大片商近年資源專注於大製作及其續集(例如超級英雄系列)。「叫座」愈多,「叫好」卻不如從前。

oscar accident
奧斯卡近年改變玩法,令人意外。 圖片來源:路透社

另一趨勢可能是低票房電影的崛起。以其廉宜製作費計,「月亮」一片 2,200 萬美元票房可說成功,但仍排於本屆提名作之末,次低則是「非正常械劫案」(2,700 萬)。從前高票房往往是最佳影片的門檻,這也是「有你終生美麗」(A Beautiful Mind)、「帝國驕雄」(Gladiator)、「驚世未了緣」(Braveheart)、「阿甘正傳」(Forrest Gump)等賣座大片摘桂,而非同年口碑更佳之作--例如「月黑高飛」(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從「月亮」提名之多--音樂、攝影、剪接、劇本、演員及導演--可見其各方面製作皆見一流水準,致勝關鍵亦在於此,因為各領域的電影人均有份投票,製作層面尤其多票,專業要求極高,則是多年來較少低成本低技術電影摘下殊榮的主因--所以下年最佳影片仍有可能落入大製作之手。說到底,要求其實十分簡單:只要是一齣入圍好電影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