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嘆號的濫觴與濫用

A+A-
21 世紀感嘆號推手。
21 世紀感嘆號推手。

據網媒 Vox 統計,美國總統杜林普的 Twitter 帖文有 76% 用過最少一個感嘆號,最常見對象包括「enjoy!」、「America!」、「sad!」、「people!」、「soon!」。感嘆號在英文史上一度相當普遍,涵義輾轉流變之下,英國淑女幾乎言必感嘆,極受維多利亞風格歡迎,近代修辭學界卻不敢恭維,一概建議少用為妙。究竟感嘆號經歷過何等令人為之一嘆的過去呢?!

根據「布萊森之英語簡史」(The Mother Tongue – English And How It Got That Way)作者 Bill Bryson,感嘆號有兩種典型用法:表達強烈感情(如「Get out!」)或是緊急情況(如「Help me!」)。語文類作家 Philip Cowell 認為,由於語境總是附帶緊急、安全、恐懼,感嘆號又有別名如「驚嘆號」(astonisher)、「氣喘號」(gasper)、「尖叫號」(screamer),在歷史上極受報章青睞。

感嘆號變成不祥預兆之前,原來有一段祥和過去:在 14 世紀末,感嘆號被稱為「讚嘆號」(the point of admiration),至 17 世紀則變成「驚奇號」(wonderer),透露著「歡迎、敬仰、感激與讚賞之情」,被認為是女性用法。當時之所以通傳於淑女口耳,並非因為她們較情緒化,而是較常表達讚美欣賞之故,然而今日用法經已逆轉:普遍而言,杜林普的帖文比希拉莉「大聲」得多。

圖片來源:Vox
圖片來源:Vox

一方面是讚美,針對他人而發,另一方面是驚訝,主要自我抒情,感嘆號不可謂不「語格分裂」,1611 年一部英法字典就於「讚美之用」定義之後補註「或是鄙夷」(and of detestation)。直至大文豪約翰遜(Samuel Johnson)創出「exclamation」一字,泛用於帶有激越情緒的句子,「感嘆號」一名(英式:exclamation mark;美式:exclamation point)才一錘定音,沿用至今。

維多利亞時代是感嘆號的全盛期,契訶夫一個短篇故事就叫「感嘆號」(The Exclamation Mark),講述大學秘書  Efim Fomich Perekladin 一日醒悟自己未曾在公務中表達情緒,愈想愈覺偏執不安,終於在寄給老闆的聖誕卡用了 40 年職業生涯以來第一個感嘆號。

踏入 20 世紀,感嘆號始見式微。1906 年英語用法專家福勒兄弟(Fowler brothers)合著「國王英語」(The King’s English),倡導行文簡潔,標點節約,特別是感嘆號僅限用於「真正的感嘆」:「強烈感情喟嘆」、「咒罵」、「命令」或「驚喜」--除了一個例外,引述他人言論並表不屑,感嘆號在此亦表示「簡而準的鄙視」(neat and concise sneer)。福勒兄弟所擬例外,後來意外演變成今日的主流用法,一如「Sad!」被杜林普重覆使用後,反變成大眾引用的反諷句。S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