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靠「不管理」員工,連續 8 年成全球最佳僱主

A+A-

google

全球搜尋引擎龍頭 Google 連續 8 年榮登 Fortune 雜誌票選最適合工作的公司之冠,平均每一位員工一年可以創造 136 萬美元(約 1,057 萬港元)的產值,到底 Google 是如何管理 5 萬多個頂尖腦袋,並創造出最佳職場環境?

關鍵,就在「自由」。傳統由上而下、權威式的管理無法讓員工發揮真正的才能。對 Google 的工程師來說,他們不是在幫一家公司做事,而是在實踐自己的理想、興趣。因此,去中心化、創造一個有如「避難所」般可以暢所欲言的環境才是重點。

Google 人力資源總監、資深副總裁 Laszlo Bock 在其暢銷書 Work Rules! 中揭露,當領導者放棄管理員工的權力,企業生產力反更上升。他認為,傳統的管理者控制員工薪水、升遷、工作量、去留,甚至閒暇時間,管理者並不一定濫權,是「權力」本身便具備濫權潛力。一旦有了權力,就會產生階層。為降低員工對階層的倚賴,Google 去除權力和階級的象徵,只保留 4 個有實質意義的階級:個別貢獻者(individual contributor)、經理(Manager)、總監(Director)和副總裁(Vice President)。對於只想擔任個別貢獻者的技術人員,另有一條平行的階級。不同階級的功能差別在於範圍、影響力和領導。

2004 年,Google 員工超過 2,500 人,兩位創辦人 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 無法再靠著打招呼、聊天來判斷員工是否開心。他們要求人力資源部提出解決方案。因此,人資部門開始對每位員工進行「快樂調查」(Happy survey);工程部門則另行設計一套工程師的「狂喜調查」(Ecstasy survey)。3 年後,人資部門整併後,建立一套完整的「Google 精神」調查,所有員工可以從調查結果找出需要解決的問題,創造更理想的工作環境。

舉例來說,根據 2011 年的調查結果,發現員工工作和生活不夠均衡,都柏林辦公室同年發起一個「都柏林天黑了」(Dublin Goes Dark)的活動,鼓勵員工 6 點準時下班,並且下班離線,公司有個地方專門擺放員工的筆記型電腦,以防員工回家偷瞄電子郵件;他們發現員工的互動增加,並且下班後更有時間做自己的事情。2 年後,「都柏林天黑了」擴大成全都柏林的活動,超過 2,000 人響應。

Laszlo Bock 指出,公司不需要有 Google 的規模,也不需要具備同等的分析工具和人力,也可以按以下方法釋放員工的創意:

  1. 領導者應放下地位象徵,是對夥伴最有力的宣示。
  2. 用免費的調查工具,譬如 Google sheets,簡單調查員工的感受。
  3. 公司內部試辦小型計劃(pilot),因為在旁提出意見總是比較容易,故此讓員工實際面對複雜的狀況,方能易地而處。

乍聽之下似乎天馬行空,但 Bock 說,你只需要抗拒管理的誘惑,以及管好操控力。挑一個目前公司需要補強的項目,讓部屬來解決;如果面臨限制、時間壓力或預算考量,坦承部屬現實狀況。對部屬開誠布公,並且給予他們辦公室的發聲權,結果定能令你驚訝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