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ster Ho:裁員首選 IT 部,為何是危險的做法?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在商業社會中,一家企業業績欠佳,管理層會怎樣做?

企業管理者的思考重點是資產回報率等抽象數字,這些數字反映了成本運用是否具效率。要改善成本效益,裁員大概是最簡單快捷的方案,因此近年有些企業的業務虧損後,管理層大規模裁員以削減成本,市場會視為利好消息而驅使股價拾級而上。可是,年報上的數字改善了,業務是否會因而得益,其實沒有必然關係。

遺憾的是,雖然各行各業對 IT 人的需求愈來愈大,但不知從哪時開始,IT 部門成為了裁員的首選。除了較早前聽過的國泰、滙豐,最近的例子是保險公司安盛(AXA),安盛近年積極拓展科技部門,可惜在削減成本的潮流下依然要把 IT 工作轉移到成本較低的馬來西亞。我們當然不能一概而論,說把 IT 工作轉移到其他地方,質素就必然會轉差;只是很多管理層在精簡架構的時候,單從宏觀角度來決定削減成本的幅度,而不理解到底削減了哪些職位,這個做法可以是相當危險。

舉個例,很多公司會把開發部門外判到越南和印度等東南亞國家。在風平浪靜的日子,開發和維護系統的成本都很低,符合成本效益。可是萬一系統故障,或者黑客入侵的時候,時差、處理事件的態度、語言溝通等問題就會暴露出來,在爭分奪秒的科技世界,可以帶來頗大的損失;另一方面,今時今日大企業往往使用極多系統,需要專業人士規劃和統籌不同系統的日常運作。當企業打算運用新科技以降低成本的時候,才能更快捷地進行部署。例如,零售公司想把門市和網站的顧客紀錄整合,就需要把店舖的銷售系統和網站後台連接,這本是一個很簡單、很基本的項目,但由於很多公司門市的銷售系統都是年代久遠的設施,從來沒有升級,公司內部亦沒有相關的 IT 人員負責,所以最後要花上相當大的額外開支才能連接起來。於是,不難想像,很多管理層因此而放棄採用新科技,寧願聘請臨時工每天處理冗長的資料輸入工作,埋下被時代淘汰的計時炸彈。

如果一家企業有很多尸位素餐的冗員,裁走多餘的員工是無可厚非的做法。不幸地,在很多企業管理者眼中,不少 IT 員工正是生產力低的冗員,尤其是負責伺服器、網絡、後台等基礎設備的專業人士。年報上冷冰冰的數字,確實反映著成本運用效率,但這些會計用的標準,是否能夠準確地反映工作的品質?單純削減員工開支,能否長遠地為公司帶來穩定的收入,並讓投資者長遠地投下信任的一票?相信具智慧的管理層心中有數。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任職跨國科技公司,網站 Outside 成員。

http://www.outside.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