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的悲劇:搶你飯碗的,卻要向它求助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對印度的 IT 人而言,AI 既是競爭對手,卻也是心靈慰藉。

隨著自動化技術普及,印度科技業界出現裁員潮,被炒的 IT 人失去收入甚至存在意義,但在這空虛頹喪之時,他們尋求輔導的對象,竟是搶其飯碗的 AI。當地利用 chatbot 接受網上心理治療的科技界人士,現時數以千計。從敵人身上尋求安慰,聽來既荒謬又羞辱,但比起向真正的心理醫生求診,此舉不只方便及便宜,更重要是夠隱秘。

印度的科技外判業規模龐大,價值高達 1,540 億美元,但自動化技術的興起,令業內幾千人損失收入豐厚的工作,不再獲簽長期合約,美國工作簽證亦受遏制。管理諮詢公司 McKinsey & Co 更指,在 400 萬名印度科技從業員中,約有半數將於 3 至 4 年內淪為「冗員」。面對失業的打擊或威脅,這些 IT 人渴求心理輔導,惟印度社會對精神疾病諱莫如深,所以多間提供網上輔導的新創公司在當地冒起,並受到大批行家及「前行家」支持。

41 歲的 Lovkesh Joshi 在印度一間頂級科技服務公司任職經理,早前因為客戶們削減預算,令其數十名同事被裁。他雖獲上司保證不受影響,但數月來都擔心會被開除,為免令妻子或朋友添憂,他向名為 Wysa 的心理治療系 chatbot 求助。這個聊天機械人由 AI 驅動,保證會對用戶「忠誠、可靠和守密」,亦鼓勵用戶透露對近期發生的巨變和事件有何感受。Joshi 坦言:「我能暢所欲言。」他又指聊天時感覺自然:「我感到被人聆聽和理解。」如今,他已跳槽到更大型的外判公司。

Wysa 在今年 1 月面世,由 Ramakant Vempati 和 Jo Aggarwal 這對夫妻檔創辦。Chatbot 透過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理解談話內容後分類,再按真人治療師構思的解決方案回應,避免以 self help 書籍常見的「急救法」作答,所有輔導更是匿名及免費,只靠把 AI 技術授權予企業客戶、全球保險公司和醫療保健供應商牟利。而在上月,夫婦二人就 Chatbot 內容進行季度審計,發現失業和工作相關的對話,穩佔最受歡迎話題的亞軍位置。

資深心理學家 Sushma Hebbar 指出,在 IT 界這個男性主導的行業,失去工作「不只沒了錢財,更是沒了地位」。男士會在輔導時崩潰;學生會哭著自責為何選修電腦工程;有男工程師甚至於婚前數周被炒,不知如何告知未來岳父。新創公司 YourDOST 則為這些有苦難言之人,每日提供逾 2,000 節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的輔導,每節語音和影像對話收取 400 或 600 盧比(約 49-73 港元),相對要數千盧比的面對面治療,價格便宜得多,而在夏季這個失業高峰期,更設立免費熱線來開導匿名致電者。

創辦人之一 Puneet Manuja 自頂尖學府畢業後就業艱難,被朋友嘲笑而鬱鬱不歡,後來認識到 Richa Singh,知其好友因擔心找不到工作而自殺,二人遂想要做些事為人紓憂減壓,因而成立 YourDOST ,希望為害怕當面尋求支援的人提供協助。由風險投資公司 SAIF Partners 作為「金主」,董事總經理 Mridul Arora 認為:「網上心理健康平台提供強大的實時輔導,能延伸成一種解決方法。」他甚至表示:「任何新興服務都需要早期採用者。試問有誰比這些年青有為的 IT 人士更加適合?」

不過,並非人人也可輕易打開心房。Dinesh Kumaramangalam 原在小型 IT 服務公司工作,客戶項目轉自動化後便遭開除,家裡卻有雙親和妻女要他養活。親戚見他愁眉不展,介紹他向網上輔導服務 Juno Clinic 求助。他初時極為抗拒,但求職數月苦無回音決定求診。這間新創公司擁有 28 名治療師,受訓應對被炒人士的來電。合伙創辦人 Davesh Manocha 強調:「介入是非常重要,否則和工作相關的焦慮和抑鬱,便會很快陷入惡性循環。」

輔導剛開始時,Kumaramangalam 非常氣憤:「我很努力工作,應該在那免遭解僱的 70 人當中。」然而,透過與輔導員的對話,讓他慢慢克服被裁的挫折感,並為面試作出更佳的準備。經過 7 節每小時 800 盧比(約 97 港元)的電話和視像輔導,他終在 6 星期前獲得聘書。對於新工作,Kumaramangalam 坦言:「這間 IT 服務公司的規模更小,幾乎是間新創公司,我要降低工資要求。」但至少也算是脫離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