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禮物的博奕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臨近聖誕,又是送禮季節。但問題年年都多:花多少錢買、送甚麼、送誰不送誰、包甚麼花紙,既要針對喜好,又要注意不能重覆,諸如此類,結果買禮物壓力大過跑場馬拉松。另一方面,收禮者遇到錯得離譜的禮物,出於禮貌又不能回絕,同樣困擾萬分。於是有人說,既然送禮如同互相為難,不如不送

硬塞禮物其實是支配慾的表現

堅持維持送禮「傳統」的原因有好多。最常見是出於慷慨聊表心意,也有人抱著類似支配慾的心理,純粹享受收禮者明明不滿禮物卻只能乖乖接受,甚至還要不時拿出來使用裝出喜歡的樣子。法國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就曾在著作「存在與虛無」中舉美洲印第安人冬季送禮節為例,以印第安人送出大量禮物來展示權勢與財富,比喻部分堅持送禮者的心理。事實上,沙特本身也熱愛送禮,而且同樣不是出於慷慨,而是樂於造就對方心理上的虧欠感。他更認為,人類根本不可能擺脫動機不純的送禮習慣。

圖片來源:路透社

送「體驗」代替禮物

美國作家 Skye C. Cleary 和 John Kaag 就提出,其實只要容許收禮者回絕禮物,或者甚至完全不送禮,以上問題就迎刃而解 —— 只是可想而知少不免被曲解成無心肝的行為。倘若送禮無可避免,他們建議最皆大歡喜的做法,是用體驗代替實體禮物,用事前溝通代替硬造驚喜。一來今人喜愛體驗嘗鮮勝於物質享受,事實上體驗所帶來的滿足感和意義也遠非死物可比;二來體驗不似物質不佔家居空間;三來可免不必要浪費。

所謂送體驗其實豐儉由人,也不一定動輒要「歐遊來回機票連酒店」之類如此勞民傷財,以下是幾個針對不同對象的建議

1. 戲院、藝術中心等會籍

如果另一半愛好電影看展等文化活動,這一項可能是你的首選。如果你樂意,甚至可以附帶一年免費門票。

2. 禮券

送禮券搞不好最容易被送超市現金券之流混為一談。不過如果花點心思,了解另一半的品味或消費習慣,例如慣用的髮型屋、美容院,為對方買張禮券,讓她(或他)放心染個想染很久卻因為心痛錢而沒有染成的髮,抑或水療、修甲、按摩療程 —— 總而言之對方享受的活動。

3. 代為報名興趣班

身邊總有個心思思想學這個學那個卻坐言不起行的朋友,不如代勞物色好課程吧。最好是你和他(或她)二人同行,既可共同增值,又能連帶製造二人美好回憶。

4. 手機程式

雖說要控制兒童 screen time 避免成為低頭族,不過適量具教育性的手機程式還是有其裨益,澳洲格里菲斯大學教育專家研究幾百種兒童手機程式後,就指出 Starfall ABCTouchCountsPlay School Play TimePlay-Doh Touch  10 大程式有利兒童智力發展,推薦家長當作聖誕禮物送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