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迷思:為何最佳動畫長片總是迪士尼的囊中物?

A+A-
「玩轉極樂園」獲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圖為劇照。

奧斯卡「完美」落幕,既沒有再「頒錯獎」,也沒多少爆冷賽果,譬如最佳動畫長片就由賽前大熱「玩轉極樂園」(Coco)奪得。不少媒體形容為「眾望所歸」,讚揚彼思動畫製作室(Pixar)憑此作品,第 9 度贏得這項殊榮。只是艾美獎得主、美媒 Fast Company 娛樂及流行文化記者 KC Ifeanyi 反問:為何當獨立電影常獲小金人垂青,動畫界卻仍「原地踏步」,至今還是由迪士尼和彼思壟斷此獎?

最佳動畫長片這個獎項,在奧斯卡的「資歷」尚淺,從 2002 年開始才頒發。而在這 16 年來,迪士尼與彼思共獲獎 11 次。誠然,「五星級大鼠」(Ratatouille)、「太空奇兵.威 E」(WALL-E)和「魔雪奇緣」 (Frozen)這些得獎作品,均在美國甚至全球叫好又叫座。不過 Ifeanyi 質疑,若是一套動畫要贏得奧斯卡,需要講述偉大的故事,還要取得主流的成功,那為何在評定最佳電影時,又不採用這套標準

Ifeanyi 指出,過去確有很多主流電影奪得這項最高殊榮,包括「鐵達尼號」(Titanic)、「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及「帝國驕雄」(Gladiator)。但與此同時,也有很多大型製作被指遭受冷落,例如好評如潮的「蝙蝠俠 —— 黑夜之神」(The Dark Knight )。而近年入圍最佳電影的作品,一般規模較小,譬如「星光夢裏人」(The Artist)和「焦點追擊」(Spotlight);反觀最佳動畫長片,情況卻完全相反。

在今屆的提名名單,相比「情謎梵高」(Loving Vincent)和 The Breadwinner 這些在動畫圈內深受讚賞的作品,以及「波士 BB」(The Boss Baby)和「快 D 啦牛牛」(Ferdinand),由迪士尼發行、彼思製作的「玩轉極樂園」明顯大熱,最終亦能勝出。但 Ifeanyi 認為光靠迪士尼/彼思和夢工場的獲獎作品,無法反映動畫可能的深度,因為普羅大眾甚至有權投票的奧斯卡會員,對次類型(subgenres)動畫涉獵有限,而迪士尼的合家歡類型卻是大家的舒適區。

2015 年度最佳動畫長片得主「安諾瑪麗莎」(Anomalisa)的導演之一 Duke Johnson 指出:「明顯的問題是,動畫仍被視作一種類型,而非可以講述任何類型故事的媒介。」就連奧斯卡似乎也營造誤解,令人以為獲提名的作品,都是可愛又奇幻,而最終為兒童服務。「我不認為,人們明白那些基調不甚明朗的動畫在做甚麼,不覺得值得像對待真人電影那樣來判斷動畫片。很多獨立動畫只是不符合外界對動畫的狹隘認知 —— 以為動畫定是適合所有人觀賞。」

「情謎梵高」在動畫業內備受讚賞,卻失落於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一獎。圖片來源:Loving Vincent/Facebook

無可否認,部分合家歡動畫也有深度。迪士尼與彼思就以「反斗奇兵 3」(Toy Story 3)、「沖天救兵」(Up)和「玩轉腦朋友」(Inside Out)證明,談及較為複雜的成人情感也可成功,但這些作品始終是面向兒童。「情謎梵高」的導演之一 Hugh Welchman 指出:「過去,動畫片在奧斯卡肯定弱勢。大部分投票的會員都是拍真人電影,對動畫片沒那麼大興趣。而我們這個媒介則全由家庭式動畫主宰。」

除此之外,影響獎落誰家的因素還有一個,那就是在拉票預算上,大品牌與小公司的龐大差距,而 The Breadwinner 的發行商 GKIDS  明顯屬於後者。公司主席 Eric Beckman 表示:「在提名階段,大部分成本較小的動畫都獲得支持和關注,但到了要分勝負那刻,則在於一個『錢』字。」他指出:「部分大廠的賽前拉票預算,往往超過我們買片和發行的預算 50 倍,要贏就要花點錢。」

相信你會反駁,奧斯卡會員在投票前,肯定看過所有入圍作品,那又何來宣傳多寡之別?Johnson 卻直言:「很多投票的會員都沒看遍全部提名電影,而動畫片是其中一個最不可能被完整看過的項目。」他指出:「有些會員會投給子女最愛看的那套,其他人則投給最有可能看過的那套,因為每間戲院都有上映,又有大量宣傳。更何況,那套動畫讓他們或笑或哭,又有向來喜歡的舒適均稱美感。或者他們就是不想要一些挑戰思維、或令其步入陌生領域的作品。」

去年,奧斯卡改變最佳動畫長片的投票規則,放寬讓所有會員選出提名作品,而非像其他獎項那樣,由指定委員會決定提名。然而,此舉讓許多非動畫業人員加入投選,而這些人多半會選自己或子女看過的,譬如迪士尼/彼思的作品。Ifeanyi 認為,今屆「波士 BB」和「快 D 啦牛牛」能獲提名,反而較受好評的獨立動畫片,例如 The Girl Without Hands 或者 Birdboy: The Forgotten Children 卻無緣入圍,可能就是基於這點。

Ifeanyi 相信,動畫界需要的是另一套「千與千尋」,一套能夠奪取最佳動畫長片的非美國主流作品,讓人想起動畫可能存在的廣闊範圍。Welchman 亦表示:「我們需要一套突破的作品。假如『情謎梵高』勝出,那將有所改變,或有更多面向成人的動畫面世。很多時候,我們需要些一次性事件,然後突然有大量製作亦獲開展及投資,讓動畫這個媒介有更多變化,而並非純粹為家庭或兒童服務。」雖然「情謎梵高」還是輸了,但誰知明年又會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