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畢加索與積琪蓮」展覽在香港舉辦,引來無數市民入場觀賞。一年後的 3 月,另一場與畢加索有關的拍賣展亦於本港舉辦。然而,情迷畢加索作品的豈止港人?據藝術評論人 Vivienne Chow 介紹,對亞洲人對畢加索畫作的喜愛已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水平。收藏家不惜一擲千金,只為買下他的作品。身為西方藝術代表的畢加索,之所以能吸引亞洲目光,在於畢加索本人帶浪漫色彩的傳奇背景,以及與傳統西方畫家有別、流露一定亞洲藝術表現形式的作品。
拍賣場似乎最能體現畢加索的「亞洲熱」。以中國的富豪為首,加上港台的收藏家,均對畢加索作品興致勃勃。這種現象在近年高價沽出的作品上尤為明顯。據香港蘇富比 S | 2 畫廊總監黃傑瑜表示,中國收藏家對「天價」畢加索畫作的熱情其實僅從最近 3 至 5 年起。畢加索的名字,恍如品牌效應般,成為藝術市場中的「名牌」。此外,黃補充:「畢加索的作品形式多樣,從繪畫到雕塑和陶瓷,為買家提供了不同選擇。」
不過,金錢價值只能反映對畢加索的追捧,未能解釋畢加索何以成為「名牌」。就此,黃認為在於「共鳴」:「中國人對這位偉大藝術家甚具浪漫氣息、多姿多彩的生活,有著深深的共鳴。」畢加索在不同時期,不斷改變自己的藝術表現手法,加上與幾位女性的浪漫戀情名聞於世,他逍遙的生活態度,一如明代著名詩畫家唐伯虎一生娶妻三次的經歷。而與畢加索同時代的中國畫家張大千,除別樹一格的水墨畫外,亦以風流韻事為人傳頌。
當然,「風流」只是「名牌」的瑰麗包裝,畫家的技法,才是真正吸引亞洲市場的內涵。黃以中國山水畫為例,指:「畢加索的立體主義(Cubism)畫作,與中國山水畫中運用散點透視(multi-perspective)的繪畫技法,容易引起聯繫。」兩者相似之處,在於不同的焦點或細小影像,一一分佈於畫作上,呈現多角度影像。散點透視技法早已於中國藝術史上發展,但由畢加索在西方掀起的立體主義,則來得要遲。或許正是這種藝術技巧,更容易受東方人鑑賞。
至於畢加索本人,亦曾接觸亞洲藝術,要說其作品受亞洲藝術影響,亦非空話。除了早於 1956 年與張大千的會面交流外,據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美術史教授田中正之透露:「畢加索曾在 1950 年代初訪問藝術家岡本太郎時,講述自己與亞洲藝術的關係。他向岡本表示,自己收藏了幾幅早期的日本浮世繪。」而且相比中國近年對畢加索興起的興趣,日本與畢加索的「結緣」亦更早。田中指:「1920 年代,日本已出版畢加索的書冊、1951 年,戰後國內舉辦的首個西方藝術展,便是畢加索作品展。80 年代時,許多日本企業已購入其作品,只是在 90 年代經濟衰退期間,重新出售。」
畢加索的藝術作品,亦於亞洲遍地開花。巴塞隆拿的畢加索博物館,於 1964 年首次向日本借出 60 件作品,往後數十年,畢加索博物館亦一直在日本有展出,包括 2000 年在東京上野舉辦的展覽。而位於日本箱根的 Pola 美術館,亦收藏不少大師的作品。韓國各地曾在 2013 及 2014 年舉辦相關作品展。幸而,香港近年亦不時可以親眼觀賞畢加索作品。若錯失往年畫展,不妨趁機參觀是次在香港的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