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eteFacebook 是「不可能的任務」?

A+A-

Facebook 被揭管理個人資料不善,掀起新一輪用戶逃亡潮,#DeleteFacebook 成為 Twitter 熱話,各大媒體更是爭相出稿,教你逐步刪除個人帳戶。只是在世界各地,很多過來人都表示,想要跟 FB 說再見,比和情人分手更難。十年八載的生活點滴,親朋好友的聯繫互動,還有 FB 的苦苦癡纏,軟硬兼施的挽留手段,統統都是「出走」的絆腳石,結果總是欲斷難斷。

早在「劍橋分析」事件曝光前,很多人已經淡出 FB。有的不滿廣告假新聞泛濫,亦有人厭倦「朋友」的造作炫耀,甚至純粹覺得 FB 已太公開。但這些人往往都未停用帳戶,因為整個步驟繁複又惱人:先要從「設定」中找到「停用」欄目,然後重新輸入密碼,成功後又有「溫馨」提示:「你真想停用帳戶嗎?」並逐一亮出「朋友」照片,在旁顯示「Susanne 會想你。Kevin 會想你。麗君會想你。」最後向你建議的,不是停用帳戶,而是向這些朋友發個訊息。

「離開 FB 是個不錯的選擇。只是對很多人來說,我並不認為會是個現實的選擇。」Benjamin Grosser 是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藝術與設計學院的新媒體學教授,他曾經建立多個工具,讓人了解 FB 造成的心理影響。Grosser 直言:「我強烈批評 FB 的設計方式,但事實上,總有原因令全球 20 億人都用 FB,而那不只是廣告。」他認為,對部分人而言,若真離開 FB,在公或在私都會是「毀滅性」。

27 歲的 Laurel Brooks 在華盛頓生活,她用了 FB 多年,意識到它是個企圖「剝奪」用戶資料的平台,多番想要退出不用 。「最近那次約在 1 年前。」那時她為專注研究院課程,加上政治發帖感到厭煩,於是打算跟 FB 訣別。「當我進入停用帳戶那頁,然後想起所有放在 FB 的家庭照。」由於母親在 6 年前自殺身亡,有時她會瀏覽 FB 上的舊照作為緬懷。此外,她亦需藉 FB 與外地親友聯繫,故此坦言:「我知技術上我可以忽視它。但我就是辦不到。」

對很多人而言,光是刪除 Facebook 的手機應用程式,就已屬「不可能任務。」

有些人倒夠決斷,FB 卻未放過他們。35 歲的 Rishi Gorantala 是智利人,他基於私隱問題,刪除 FB app 已有 1 年,FB 仍以電郵轟炸來挽回他。最初 FB 每隔數天就通知他,「朋友」發佈了相片或留言,惟他極少回應邀請。到了 9 月,他開始收到 FB 安全客服的提示,表示「看來你登入 FB 時遇到麻煩。只要點擊以下按鈕,我們就會帶你登入。」他都沒有去試:「FB 發出的電郵內容,基本上都是為了騙你。像說有人試圖入侵我的帳戶,讓我上 FB 然後登入。」

對於一些較少登入卻未有完全離開的用戶,FB 的「攻擊」更加猛烈。他們更加頻繁收到通知,有時候一天數次,說你錯過了甚麼。Gorantala 亦指,只要沒有登入數天,就會收到安全提示。即便是定期用戶,FB 亦渴求他們參與更多。置於 NewsFeed 頂部的 reminder box 非但定時顯示訊息,展出過去同日的發帖,或是與誰成為「朋友」多少週年,近來甚至「走火入魔」,譬如顯示 10 張與某「朋友」同被標籤的照片,或是取得 100 個「心心」回應。

32 歲的印度人 Kuldeep Patil 同樣已刪除 FB app 數月,他指每天至少收到兩條 FB 訊息,通常圍繞一些曾與他的帳戶互動的「朋友」,譬如 12 月他收到電郵,主題是說:「Kuldeep,你有 90 個通知、6 條訊息、1 個 poke 及 4 個群組邀請。」 今年初他更覺困擾,因為 FB 甚至提醒他一些沒怎麼互動的「朋友」最近做了甚麼。但他承認,有時真會點進去看:「我想這是為何我尚未刪除帳戶。」只是多看一會兒,又會覺得全世界都在炫耀,於是隨即點叉離開。

Gorantala 雖然憂慮 FB 和其他網站到底知他多少,卻也沒有刪除 FB 帳戶,他覺得這太激進了,畢竟在 FB 這個社交平台上,保留了一些不在手機的相片和聯繫。一些用戶真心想要刪除,卻從來都不知道,原來是要特地向 FB 提出要求。葡萄牙的 Rogério Pereira 倒是看得透徹,他說朋友之間都很明白,想要徹底離開 FB,而且永不回頭,只有一個可行方法。「你一定要讓朋友向 FB 表示你已死了,FB 便會讓你的帳戶變成悼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