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毒、殘忍、趣怪的古代煉色術

A+A-
圖片來源:Harvard Art Museums

在現代的印刷技術下,所有說得出的顏色 —— 甚至說不出,只需要一個顏色編號,都能夠以電腦程式進行計算和生產打印。但在過去的日子,煉製顏料殊不容易,尤其罕見而鮮艷的顏色,其來歷都大有學問,並且一直與諸多傳說和駭人奇事扯上關係。在哈佛藝術博物館(Harvard Art Museums)的珍貴顏料收藏 Forbes Pigment Collection 之中,所保存的不單純是世界上的 2,500 種顏料,策展人 Narayan Khandekar 更大的目標,是整理千百年間這些顏料背後天馬行空的煉製傳說,以科學角度鑑別當中的真偽。

在電影「慾望鬱金香Tulip Fever)」中,畫師為富商的妻子作畫,問她知不知道為何有錢人的畫像都愛用藍色,是因為藍色代表尊貴、神聖和完美嗎?答案卻並不詩意,只因為現實中最昂貴的顏料就是藍色,尤其繪畫聖母像時最常用到的群青藍(Ultramarine Blue,又譯極濃海藍),更不是人人用得起的顏料。群青藍來自青金石,於 14 至 15 世紀主要是在阿富汗東北山脈開採,先用驢子運送下山,再以貨船運去歐洲國家,由於得來不易,價格甚至高於黃金。在不少歐洲的貴族眼中,以貴價藍色染料製成的衣飾,顏色本身就是財富和身份象徵,窮人是穿不起的。而有市有價的群青藍,除了衣著,最常見就是用於祭壇畫(Altarpieces),畫中藍色顏料用得愈多,藍得愈鮮艷,就能彰顯出畫主的家世和氣派。由於群青藍太過昂貴,當時要使用此顏料上色,更需要按分量另外付錢。

圖片來源:Harvard Art Museums

由於群青藍供不應求,價格超然,作為取巧手段之一,其時流行以價格廉宜得多的藍色顏料石青來上底色,然後在表面再塗一層薄薄的群青藍,以求魚目混珠,騙倒不識貨的有錢人。直到 1826 年,出現以化學方式調配鮮藍色的技術,藍色不再由貴族獨享,群青藍的天價傳說才劃上句號。

比群青藍有著更久遠歷史,亦更富有傳奇色彩的,或要數到有著貴族和帝王地位的骨螺紫(Tyrian purple,又譯泰爾紅紫)。骨螺紫的由來可追溯至古希臘神話,戰神海格力斯偶然發現他飼養的狗在海邊吃了甲殻類的軟體動物之後,嘴巴染成了亮紫色。這傳說也是這種神秘的紫色最初的提煉方法:將大批軟體海洋生物擠壓,搾出一些紅色液體,曬乾之後就會呈現紫色,成為染料。以此方式提煉的骨螺紫,不但矜貴,而且殘忍,因為傳聞以 12,000 隻軟體動物才能成功搾出 1.4 克的染料。在古羅馬時代,這種獨特的紫色常見於當時一種搭肩的男性長袍(Togas),既是財富的象徵,也是上流社會的專利。從國王、高級官員以至祭司都會穿著紫色鑲邊的白袍,而所供奉的神祗,其長袍更是全紫色的,遠遠超越價值連城的程度。直到 1856 年,人類才發現以化學方式提煉出能取代骨螺紫的顏料。

有關顏料的傳說遍及古代文明國度,譬如在印度,同樣流傳著一個關於黃色的提煉秘方。在印度東北的比哈爾邦(Bihar),相傳當地村民會讓牛隻嚼食芒果葉,再收集其尿液,然後轉化成黃色顏料。在哈佛藝術博物館博物館就保存了一個哥爾夫球般大小,據稱是以此方式煉製的球狀顏料。不過,以牛尿提煉黃色顏料的說法,一直只是傳說,僅在 1883 年的記載中找到一名目擊者。藝術史學家 Victoria Finlay 就曾經在 2001 年前往比哈爾邦的 Mirzapur 尋求真相。據她描述,當地村民聽到這個牛尿傳說之後都哄堂大笑,他們根本無聽過這件事。

然而,這未必完全是捏造的傳說,Narayan Khandekar 提到,第一,他父親是在印度長大的,儘管版本不一樣,但確實有聽過咀嚼芒果葉會令尿液變黃的說法;第二,經過化學分析,這種黃色染料亦的確含有動植物的有機因子。雖則難以驗證牛尿變顏料這個傳說有幾成真確,但 Narayan Khandekar 個人認為,或多或少應有一半屬實。

稀有而鮮艷的顏料,不但價格昂貴以及有著來歷不明的身世,其神秘色彩背後,往往也是附帶劇毒的。在中國最著名的例子,或離不開含有水銀成分的朱砂。儘管朱砂對人體有害,但由於其色彩奪目,讓無數人願意捨命追逐,成為妝臺上的珍品。而在地球的另一邊,古代則盛行以鉛來化妝美白。現代人當然不會輕易將有毒的鉛塗在臉上,但早在古代埃及,其實已流行將含鉛的黑綠色粉末當作眼霜,時人認為可以防曬和預防疾病。這某程度上是真的,但弊多於利,而古埃及人的平均壽命僅 30 歲,原因之一就是他們長期接觸鉛,令身體機能迅速出現毛病。

圖片來源:Harvard Art Museums

不過,人類總會重複相同的錯誤,以鉛來化妝的風氣一直持續到 16 世紀的英國。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榮光女王伊利沙白一世。當時有一種以鉛加醋,名為威尼斯白鉛粉(Venetian ceruse)的面霜,價格高昂,而且含有劇毒,但這種於人體有害的化妝品卻在貴族間大受歡迎,原因僅在於當時上流社會的崇白愛美風氣,而伊利沙白一世更是當中的佼佼者。因為她需要利用大量威尼斯白鉛粉,掩蓋臉上的天花痘印。長期使用含鉛的化妝品,會導致皮膚掉色、脫髮和爛牙,而伊利沙白一世則陷於需要用更多威尼斯白鉛粉去掩遮醜態的惡性循環,導致晚年容顏盡毀,面相駭人。

為了悅目而不惜染毒,這個陋習直到近代仍為商人所用。Narayan Khandekar 提到,在 7、80 年代,像樂高積木和芭比娃娃這些塑膠玩具,儘管非常受到小童喜愛,卻其實含有超標的鉛和鎘(Cadmium)等有毒物質,對大腦和身體構成潛在傷害。人類一直無法抗拒鮮艷獨特的顏色,儘管在今日看來,所有顏色都可以化成一組編碼,但不同顏色背後曾對人類造成的誘惑和傷害,最終還是會成為印在歷史文獻上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