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俊傑:「再見小熊心」—— 歡樂背後,不願被揭開的痛苦

A+A-
電影「再見小熊心」劇照。

「再見小熊心(Goodbye Christopher Robin)」會是一齣迪士尼不想面世的電影,正如迪士尼不想員工在戴上頭套假扮卡通人物後會公開地昏倒。暑假還會推出 Winnie The Pooh(小熊維尼)的真人版電影「維尼與我(Christopher Robin)」呀,你現在走出來拍齣前傳,詳細講述 Winnie The Pooh 與一眾角色的誕生過程?你話開開心心,都算,問題是悲多於喜。全世界的歡樂,建基於作家一對父子的痛苦之中。這些真相,通常需要被包入封套,好好掩藏的。

當然,嚴格上,跟迪士尼無關。作家 A. A. Milne 將兒子的名字放在詩歌及小說,是 20 年代的事,迪士尼買回來改編,是 60 年代的事,甚麼恩恩怨怨都煙消雲散了吧。今時今日有幾多人認識 Winnie The Pooh 係靠文字吖?咪又係靠迪士尼啲公仔?如果,你很清楚隻小熊的主人原來有段悲慘往事,就等於打開個頭套見到個工作人員正在嘔白泡了。

電影「再見小熊心」劇照。

做人,簡簡單單才會開心。小熊維尼一點也不簡單,創作者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患上創傷後遺症,借小熊維尼來表達對幸福生活的追求,背後蘊含反戰的觀念。用了兒子的意念沒有問題,千錯萬錯是錯在用了兒子的真實名字,令兒子一夜爆紅,無法承受隨之而來的壓力,無論是善意的追捧還是惡意的排斥。結果,反而令到兒子自動投身戰場來重新尋找自我。但為人父母後,便會明白,生活壓力急升,難道有無限金錢擺在眼前也忍得住不聞不問?以為自己能夠頂得住,便理所當然地認定小朋友也一樣可以。這是所有成年人的通病。

電影至少傳遞了一個永恆的真理,要維繫一個家庭,揀好一個老婆即係媽媽,是最重要的元素。像 A. A. Milne,揀了一個又自私又不肯定性又霸道又愛推卸責任的,要令家庭和睦,事倍功半。試理解,如果個老婆變成褓姆,通情達理又有愛心又有智慧,夠冷靜看清形勢,看清小朋友的心理狀況,相信兩父子不用等到戰事完結才化解得到心病,Winnie The Pooh 便可以徹頭徹尾飾演一隻吉祥物了。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方俊傑,利物浦球迷,前「壹週刊」生活組編輯。主打電影介紹、人物專訪、體育專欄、電視表。著有小說「失戀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