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煤炭消費國,也是繼美國之後的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以國家總值計,中國是最大的碳排放國家,佔全球碳排放近 3 成。與此同時,中國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勢頭亦甚為強勁,國際能源署在 2017 年的報告就表示,「無可否認中國是可再生源的領導者」,例如掌握著太陽能板技術的未來。
中國擁有全球 3 分之 1 的風電產能,4 分之 1 的太陽能產能,十大太陽能電池板製造商中有 6 間屬於中國,以及十大風力渦輪機製造商中就有 4 家是中國製造商。其銷售的電動車比全球其他地區的總和還要多,而且還積極建造核電站。
可是,中國以上這些成績還遠遠不能滿足龐大的能源需求。非化石燃料能源僅佔能源總量的 12%,主要還是水能和核能。在未來十年,中國仍要確保有可靠化石燃料的來源。
這解釋為何中國的國有石油公司,積極與俄羅斯、中東的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商打交道,甚至連美國也成為交易目標之一。今年 2 月,中石油與美國供應商 Cheniere 能源公司簽署了第一份長期合同,以購買液化天然氣(LNG)。這單交易對於兩國的商貿關係也有好處,或有助減少美國與中國的貿易逆差。
中國對於可再生能源的愛有其原因,如「經濟學人」分析指出,中國發展可再生能源,能減低石油能源的地緣政治風險 —— 盡可能自主生產能源,減少依賴進口燃料。另外,中國亦能得益於彰顯「軟實力」,承接中國在巴黎協議的領導角色。此外,搶先發展電池和電動車行業,能穩固其在能源轉型的地位,並為經濟增長提供新動力。
西方國家卻不滿中國在發展太陽能產業時懷疑「打茅波」,指摘該國政府提供大量補貼,以及乘德國對可生能源慷慨補貼的順風車。2012 年,歐盟委員會對中國太陽能板進口產品展開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翌年,雙方達成和解,隨後設立產品最低價格。2014 年,美國對中國太陽能電池板進口徵收進口關稅,到今年 1 月,美國政府對進口太陽能電池板加徵關稅,明顯針對中國而來,揭開中美貿易戰序幕。
全球最大的太陽能板製造商,總部位於上海的晶科能源,僅成立於 2006 年,自 2013 年以來,其全球產量已經翻了 5 倍,達到每年 10 GW(吉瓦),其全球市場份額翻了一番,達到 10%。晶科全球營銷副總裁苗根指,公司成功之處在於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和努力不懈投資新技術,並稱現時中國政府的支援主要集中在早期的研發項目。
中國第二大風電公司遠景能源,同樣以上海為基地,發明了在低風速下運行的渦輪機,使得靠近城市的地域也可應用風力發電,而不必限在國家偏遠的西北部。公司目光不限於風力,而是盯上了整個可再生能源版圖,包括渦輪機、太陽能板、電動車、電池和商用電器。公司已在全球管理超過 100 GW 的能源資產,超過美國的全部風電容量。
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的 Devashree Saha 和 Mark Muro 的研究表明,美國在潔淨能源技術上的專利和風險投資最近增長停滯,專利愈來愈多由外國公司完成,尤其是中國公司。
假如中國在潔淨能源技術方面的強大增長招致更多的保護主義,拖慢可再生能源轉型,中美以至世界,將會受損於囚徒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