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俊傑:「當祈禱落幕時」—— 加賀恭一郎 KO 神探伽利略

A+A-
「當祈禱落幕時」劇照。

甚麼是出色的故事?東野圭吾撰寫的「當祈禱落幕時」是上佳示範。明明是改編「加賀恭一郎」系列的第 10 本作品,角色背景、性格、經歷,已經在其他前作中描繪得相當仔細,但假設你是從「當祈禱落幕時」入手,人生首次接觸加賀恭一郎,也不礙事,把「當祈禱落幕時」抽離觀看也獨立成章,而且完整。是加賀恭一郎的粉絲固然可以在電影中,解決到很多埋藏已久的謎團,而得到額外的快感;就算不是,就當在兩小時內認識一位新朋友,也夠詳盡。當你留意到東野圭吾的產量如此豐富,而品質還能夠長期維持在一定的高水平,不得不佩服。

近年,東野圭吾的作品種類愈演變愈多,但「當祈禱落幕時」是傳統的懸疑偵探題材,格局大得多。由加賀恭一郎的母親在廿幾年前拋夫棄子說起,到十幾年前過身,再引入現代發生的兩宗兇殺案,繼而慢慢揭開兩個家庭幾代人千絲萬縷的關係,伏線合理而不明顯,動機成立而跟隨人性,破案過程倚重推理而並非靠好運巧合。當你拿「當祈禱落幕時」的情節跟「刑事偵緝檔案」任何一個單元去比較,就知道東野圭吾為何值錢。當然,正常來說,根本不會拿來比較。

「當祈禱落幕時」劇照。

電影最想探討是親情可以有幾偉大,為了親人可以去到有幾盡。無謂劇透,我反而聯想起東野圭吾筆下的另一位神探 ——「神探伽利略」。無論是兩季日劇,還是兩齣電影版,湯川學也是以純理性的科學家身份,透過實驗、透過學識去破解謎團,跟加賀恭一郎的調查風格截然不同。來到「當祈禱落幕時」,解開加賀恭一郎為何甘願大材小用地留在日本橋警區之秘,就簡直將感性推到極致。香港人理應是接受感性多於理性的民族,為何「神探伽利略」的電影或電影也大受歡迎,甚至引來林峯的抄襲,阿部寬有份主演的多齣日劇,在港卻未見有甚麼注目?真是簡單地一句「福山雅治 KO 阿部寬」便解釋得到?

看完「當祈禱落幕時」,有個想法:在「加賀恭一郎」系列,犯人是未到最後一刻也不會被揭破身份的,過程中,只要漏了一分一秒的專注力,也有可能追不及情節發展;在「神探伽利略」系列,相反,通常兇手一早就現身,只欠湯川學用科學去解釋的說法,比較容易跟進案情發展。香港人嘛,一心要幾用,加賀恭一郎,對我們來說可能太沉重了。何況,要等兩小時或更多才知道真相,也太吃力,我們對一件事、一樣議題的專注程度愈來愈短暫。梁天琦半日,話口未完已經余香凝了。都係早早給我結局,不要花費大家寶貴時間較好。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方俊傑,利物浦球迷,前「壹週刊」生活組編輯。主打電影介紹、人物專訪、體育專欄、電視表。著有小說「失戀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