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仙鋒:全球向發泡膠宣戰

A+A-
發泡膠垃圾是雀鳥和海洋生物的殺手。

政府部門將於明年首季「帶頭」停用飲管及發泡膠飯盒,然而管制或禁制即棄塑膠餐具的可行措施,卻仍處於「研究」階段。但我們不能再等了,早前強颱風「山竹」帶來的「發泡膠海」,相信大家仍歷歷在目。有人在清理災後垃圾時,竟然發現 22 年前出產的快餐店發泡膠盒,不禁令人深思:究竟地球上還有多少發泡膠和塑膠製品?它們要過幾多年才能被分解?

「山竹」吹襲後,有人清理街道時發現 22 年前的快餐店發泡膠盒。 圖片來源:Leo Mak/Facebook

為何外國可以捨棄發泡膠,香港不能?

根據環保署 2016 年的統計,平均每日有約 92 公噸發泡膠固體廢物送至堆填區,體積相當於 100 架雙層巴士,當中發泡膠餐具佔了 39 公噸。發泡膠雖然體積大但輕巧,可想而之,數量極為驚人。

塑膠垃圾近年成為全球環保重點議題,歐洲議會壓倒性表決通過議案,歐盟成員國將於 2021 年前禁止使用 10 種即棄塑膠製品。其實發泡膠餐具在台灣以及美國許多省份早已絕跡。美國三藩市政府早於 2007 年已禁止所有餐廳使用發泡膠飯盒。而台北也比香港先行一步,在 2016 年起逐漸「絕膠」,所有市政大樓以至學校等全面禁用即棄餐具。法國亦將於 2020 年起禁售不可降解塑膠餐具。可見各地政府在推動減塑上都不遺餘力。

神憎鬼厭的發泡膠

發泡膠之所以廣受歡迎,主要因為其隔熱、保溫、防震及防水等功能比其他物料優勝,而且輕巧成本低,所以在食品、物流、電器等行業被廣泛使用。可是,當考慮到環境成本時,發泡膠可謂「萬惡之首」。發泡膠的正式學名為「聚苯乙烯(PS)」和「泡沫聚苯乙烯(EPS)」,是由不可再生的石油類化學品製成的。製造過程除了會產生有毒物質外,更會釋出大量溫室氣體,造成空氣污染和加劇全球暖化。另有多項研究顯示,發泡膠需至少 500 年才分解。囤積在堆填區的塑膠垃圾不單佔據大量空間而且易碎,若處理不當或遇上天災,破碎或細小的發泡膠粒便會流入海洋,被海鳥、魚類、海龜誤當食物。發泡膠粒會阻塞動物的食道及在海洋生物體內產生浮力,令生物無法潛水覓食致死

浸大義工協助「迷失的寶藏 — 發泡膠回收行動」到街市收集發泡膠。 圖片來源:HKBU Sustainability/Facebook

民間力量不可小覷

因此,機構及民間組織必須積極帶領社群一同努力,成為推動社會風氣的動力。機構除了提供硬件設施如回收箱之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內部的環保意識,再將環保信息傳遞給社區。例如香港浸會大學不單在校園設置發泡膠回收箱,義工隊「浸大綠動力」亦會參與環保團體的活動,如協助回收商「迷失的寶藏 — 發泡膠回收行動」收集及處理發泡膠果盤、果網及發泡膠盒等,幫助廢膠回收再生,減少浪費地球資源。

民間組織如「不是垃圾站」是由各地區的熱心市民組成的「資源回收共享中心」,身體力行教導街坊源頭減廢及回收,帶動整個社區為環保作出改變。若每個人都從生活中入手,建立源頭減廢及回收的習慣,此力量定能聚沙成塔,推動整個香港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熱愛大自然,關注環保議題,可能是世界上少數不想移居火星的地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