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羅河之水:一瓢風靡歐洲的淡綠色

A+A-
19 世紀畫家 Hermann David Salomon Corrodi 的東方主義作品,描繪埃及開羅景致。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19 世紀歐洲曾經對東方文化心蕩神馳,藝術家與建築師紛紛依據想像創作理想的東方,一種名叫「尼羅河之水(Eau de Nil)」的淡綠色,此時乘著歐洲的埃及熱潮(Egyptomania)風靡上流社會,主導設計潮流。美國作家 Katy Kelleher 卻指出,這種淡綠色並非源自尼羅河,又與埃及沒有實際關連,那究竟是從何而來?

尼羅河不存在的綠色

Eau de Nil 是難以定性的綠色,以淡綠色為基調,比「青瓷綠(Celadon Green)」飽和,但不及「灰綠(Sage Green)」灰調。它的法文原意是「尼羅河之水」,英文卻沒有對應的翻譯;英文雖然有「尼羅河綠(Nile Green)」,指的卻是截然不同的淡黃綠色。色彩研究機構 Pantone 的專家亦證實,他們的資料庫中沒有任何名為 Eau de Nil 的顏色。

1849 年,時年 27 歲的法國小說家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離開巴黎,千里迢迢遠赴埃及,追尋他心弛神往的東方。福樓拜傳記(Flaubert: A Life)作家 Geoffery Wall 提到,當時動物的聲音、食物的氣味、斑斕的顏色,四方八面轟炸著福樓拜的感官。在 1850 年的信中,福樓拜形容自己「恍如置身在貝多芬交響曲之中」,「驚艷的色彩到處喧嘩,你貧乏而落後的想像力,好像經歷一場煙花匯演,永遠令人眼花繚亂。」

正如今日的埃及旅行團,必定安排遊客登上遊船,飽覽尼羅河兩岸景色,逾個半世紀前的福樓拜,同樣登上了尼羅河遊船。他在書信中為這趟旅程留下細緻的色彩描寫 —— 在熾熱陽光映照下,地平線籠罩著一層粉紅,往上看是一層淡黃、漸變淡綠、漸變泛白,最後剩下頭頂一片蔚藍天空;夕陽的餘暉,則映照出朱紅色的天空,襯托著金字塔的灰色剪影;尼羅河河水隨天色千變萬化,時而淡淡泥黃色,時而陰沉的暗藍色 —— 偏偏未有提及類似 Eau de Nil 的綠色。

畫家 Alphonse Mucha 1911 年作品 Princess Hyacinth。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藏於法國人心田的綠色

假如 Eau de Nil 不是源自尼羅河,「尼羅河之水」的稱呼又從何來?追本溯源,Eau de Nil 作為色彩詞彙出現於 19 世紀晚期,當時歐洲正值埃及熱潮高峰。每當談到「東方(Oriental)」,英國人通常聯想起印度,法國人則首先想起埃及,相信與 1798 年拿破崙遠征埃及,將大批考古文物帶返巴黎有關。在法國人的東方主義想像中,埃及是西方現代性的一切反面象徵,是感性、專制、奴隸、一夫多妻、殘酷、神秘與恐怖集於一身的大劇場。

然而,鮮少有法國人真正去過埃及旅行,支撐這股流行想像的,通常來自文人墨客蔚成風氣的創作。畫家 Jean-Léon Gérôme、Eugène Delacroix、Emile Bernard 都以繪畫東方題材而聞名,當時更成立專門推廣東方主義藝術的法國東方畫家協會;這些文藝創作有時跨界互相影響,André Dutertre 繪畫的底比斯城(Thebes)廟宇遺跡,靈感就相信來自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的詩作 Ozymandias

對法國與歐洲人而言,浪漫想像中的埃及,更勝於現實中的埃及,乘著這股埃及熱潮,Eau de Nil 於焉而生,它的命名撩起當時人心中的東方情調,沒有人會追究真實的尼羅河顏色,而是一種風格品味的象徵。適逢其時,歐洲開始捨棄鮮豔強烈的色調,Eau de Nil 因而蛻變為新時代的時尚顏色。

象徵現代主義的綠色

古董專家 Judith Miller 在 Classic Style 一書解釋,在 19 世紀中期,歐洲人一度喜好閃爍的珠寶色調,但過於飽和的紅、藍、綠色最終惹來反彈。到 19 世紀晚期開始,以象牙色為基調的淡色系開始主導潮流,「淺黃色、米色、咖啡色、Eau de Nil」等襯色,大舉應用在建築及裝飾設計上,成為方興未艾的現代主義藝術標記。

Eau de Nil 不但出現在瓷器和昂貴的家居牆紙上,同時是時裝界的新寵兒。根據 Grove Encyclopedia of Decorative Arts 描述,當時流行的 Art Deco 珠寶首飾偏好黑色、群青藍、薰衣草色、Eau de Nil、Tango Red、Buttercup Yellow 等,常見於琺瑯、玉石、青金石、瑪瑙等物料上。藝術家 Alphonse Mucha 所設計的 Art Nouveau 風格首飾是例子之一,細節充滿東方元素,但這些首飾的拍賣價高昂,當今只有少數博物館能夠購入展出。

希治閣電影「鳥」劇照。

時至 1950 年代,Eau de Nil 已然是懷舊色調,卻難得受驚慄大師希治閣(Alfred Hitchcock)垂青 —— 1954 年 Grace Kelly 身穿低調優雅的 Eau de Nil 單色套裝,在電影「後窗(Rear Window)」粉墨登場,深受希治閣喜愛,其後同色套裝亦於「鳥(The Birds)」在 Tippi Hedren 身上重現,成為當今經典。

雖然經歷兩次大戰後,19 世紀的那個舊歐洲早已不復再,東方風格不再風靡上流社會,埃及熱潮亦已成絕響,Eau de Nil 之名淡出了歷史舞台,但類近的淡綠色依然是歷久不衰,說不定會乘著數年一轉的潮流,再次登上時代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