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不在「雲端」,在海中默默連繫世界的人們

A+A-
利用海底電纜,始終是最高速度,最有效率和「最不昂貴」的傳輸方式。 圖片來源:ANDER GILLENEA/AFP/Getty Images

萬維網(World Wide Web)誕生 30 周年。今日人人習慣了使用網絡,但顯然不是人人都了解網絡數據的移動方式。「很多人以為數據是存放於『雲端(cloud)』之上,其實並非如此。它們是在海洋。」負責 Google 海底電纜建設項目的 Jayne Stowell 如是說。

隨著人們對通訊和娛樂的無限需求,如「紐約時報」引述,今日已有總長度 75 萬英里的海底電纜,連接著全球各大洲。一般企業自然需要租用電纜資源,但像 Google 這類科技巨頭,如今正斥資自行鋪設第一條連接美國和智利的海底電纜。因為 Google 最大的數據中心便位於拉丁美洲。

鋪設海底電纜的任務,由一艘長達 456 英尺,名為 Durable 的巨船執行,過程繁複而且耗時。此外,電纜首先還需要在遠離海岸,由 SubCom 持有的大型工廠完成組裝。滿載時,Durable 可以運載多達 4,000 英里的海底電纜,重量約 3,500 公噸,而運載形式則類似一條後花園軟水管的超巨型版本。

但駛往公海之前,即使船上全員不停工作,也需要 4 週時間,才能完全裝滿所需電纜。

全球第一條橫跨大西洋,連接美國和英國的海底電纜,於 1858 年峻工。當時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為了紀念這個歷史性時刻,在 8 月 17 日發了一則電報給時任美國總統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結果,花了 16 個小時才成功傳達。

自此以後,雖然還發明了新式無線電及衛星技術,但海底電纜始終是速度最快、最有效率和「最不昂貴」的傳輸方式。在過去十年,美國科技巨頭取代了傳統電訊公司,開始積極涉足電纜項目,以便控制更多技術領域。譬如說,Google 已經在全球承包了至少 14 條海底電纜。

鋪設海底電纜只是相對「不昂貴」,但一點也不便宜。Google 拒絕對外透露智利基建項目的總造價,專家則表示,相關項目耗資至少達 3.5 億美元。而且,根據研究機關 TeleGeography 的資料,微軟(Microsoft)、Google、Facebook 和 Amazon 等科企巨頭,現時已透過投資持有或租用了超過一半的全球海底頻寬,並連接北美、南美、亞洲、歐洲和非洲各地的數據中心。

全球愈來愈多業務開始依賴雲端運算服務,對海底電纜的需求,未來只會不斷增長。 圖片來源:Adam Berry/Getty Images

「紐約時報」所形容,鋪設電纜是一項異常艱辛的密集型勞動工作。Durable 的船長 Yann Durieux 表示,他的主要職責,是在海上工作期間保持團隊的士氣。該船艙擁有 53 間臥室和 60 間浴室,最多可同時容納 80 名船員,而他們會分為兩隊,每 12 小時輪更當值。

由於海底電纜需要連著船尾,從岸上的巨型水池拉出來,再透過水底挖掘機將電纜埋在海床,所以,船隻每小時只移動約 6 英里,而每次出海航行大概都歷時數個月。

在船上負責鋪設電纜工作近 20 年的技術員 Walt Oswald 表示:「我到今日仍然會暈船…… 這項工作不是人人都適合。」惡劣的天氣幾乎無可避免。遇到嚴峻情況時,船長甚至需要下令切斷海底電纜,讓船隻可以駛往安全水域,待情況好轉好折返,檢查已切斷的電纜,然後將其拼接,再繼續鋪設工作。

儘管鋪設電纜的工作非常漫長,但船上的技術員基本上都不期望他們的工作可以慢下來。因為全球愈來愈多業務開始依賴雲端運算服務,加上預期效能強大的 AI 軟件及無人駕駛系統將變得普及,人類對海底電纜的需求,未來只會不斷增長。

為了應付 Google 每年數萬億次的搜尋數字,以及 YouTube 每分鐘超過 400 小時視頻被上傳的龐大用量,Google 如今亦正籌建一條從美國維珍尼亞洲延伸到法國的新電纜,預計 2020 年峻工。此外,已有 13 個 Google 數據中心遍佈全球,另有 8 個正在興建中。

「要實現這些事情,基礎建設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部分。」SubCom 副總裁 Debbie Brask 形容:「所有數據,都會進入這些海底電纜。」

不過,當海底電纜被視為今日最關鍵的基建設施,相關項目亦成為觸發紛爭的導火線,延伸出潛藏於海底的地緣政治危機。就在去年,中國手機製造商華為有意興建連接澳洲和所羅門群島的海底電纜,但遭到澳洲政府便介入阻止,並憂慮中國政府會藉著相關項目,製造漏洞乘機進行網絡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