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英國由保守黨的卡梅倫和文翠珊執政,主要反對黨工黨由極左且無能的郝爾彬當頭,搞得英國政壇烏煙瘴氣。在脫歐問題上,步履維艱,成為國際上的笑柄。許多人認為英國缺乏治國良才。其實不然。套用邱吉爾評論美國的話語,「我們總是可以相信美國在耗盡所有其他替代辦法之後,會做出正確的抉擇」。在英國政壇,我們也可以說在所有庸才表演完畢之後,治國良才終會出現。我看好的英國未來領袖是剛剛出任國際發展大臣的施達偉(Rory Stewart)。近年來,愈來愈轉向當製片人的荷里活明星畢彼特曾經買下他的故事,準備拍成類似「沙漠梟雄(Lawrence of Arabia)」的影片。
施達偉現年 46 歲,出生於香港,父親是駐港英國情報官員。他在馬來西亞和蘇格蘭長大,然後在伊頓公學和牛津大學讀書。以上這些經歷在保守黨議員中不算特殊。比較不尋常的是,他在牛津上學時,暑期做過威廉和哈里兩位王子的補習老師。大學畢業後,他進入外交部,曾經擔任駐印尼和黑山外交官。
更為罕見的是,他出任過盟軍佔領伊拉克時期一個省的副省長,那個省是薩德派民兵(Sadrist Militia,註)一度頗為活躍的地方。他還曾經徒步走過伊拉克、阿富汗和伊朗一共 6,000 英里的路程。根據他在那個地區的經歷,他寫成題為 Occupational Hazards 的書。其後,他在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任教後回到英國從政,並在 2010 年當選下院議員。成了有明顯政治取向的人物之後,他的故事至少暫時不能拍成電影。
施達偉其貌不揚,有點像鴉片佬,但是他不但勇敢堅強,而且誠懇正直。他的觀點屬於西方主流,不太偏頗。出任國際發展大臣之後,施達偉明確支持英國撥出 GDP 百分之零點七的援外款項。他認為,全球一體,幫助國際上的後進國家改善環境是當務之急,那不僅是英國的責任,也是英國人的利益所在。藉此文翠珊執政進入倒數之際,施達偉不諱言他有志問鼎唐寧街。但是,在我看來,英國政壇可能繼續由小丑式的人物表演,施達偉的機會還沒有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