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送中運動至今,政府一籌莫展,工聯會就要求政府推行「全城止暴大行動」,親北京陣營開始以止暴制亂為名,試圖鼓動支持者,以群眾鬥群眾的方式解決今次政治危機。其實,這種可稱為「民粹威權主義」(Populist Authoritarianism)的管治模式,已經成為一些威權政體,或者混合政體(Hybrid Regime)的拿手好戲,透過鼓動群眾達成其政治目的。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首席教授唐文方,於 2016 年出版著作 Populist Authoritarianism: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and Regime Sustainability,分析中國的政治文化和政府動員策略,如何令威權體制得以持續下去。在書中,他提出了「民粹威權主義」的概念,形容中國政治文化的幾項特質。建國前,共產黨透過「群眾路線」,在農村組織民眾,奪取政權。建國後,群眾路線依然是共產黨的管治手段,由毛澤東年代的多場政治運動,如三反五反、文化大革命,以群眾之力肅清政敵;大躍進、人民公社,以集體力量試圖達到經濟目標。即使毛澤東後,中共變得較為制度化,但一直沒有放棄群眾路線,如近年習近平的反貪運動,政府鼓勵民眾直接舉報涉貪官員,大規模清剿所謂的貪腐勢力。
另一個特質是強大的社會資本和信任網絡,這些信任網絡透過宗親會、鄉紳、工會、商會發展起來,只要組織牽頭號召,就很容易一呼百應。這種民粹威權主義能夠紮根,有歷史悠久的文化因素,例如有幾百年歷史的宗親網,以及中國長久的群眾運動歷史;另外也有制度因素,如法治政制不建全,人民只能透過非正式渠道參與政治,政府也可以輕易跳過體制來鼓動民眾。另外一點是政府要長期保持勤政的形象,民眾感覺政府會積極地應對民生問題,以維持管治認受性,同時令到他們有號召民眾的能力。
唐文方提到,民粹威權主義的分析框架,可以應用到中國以外的地方,包括一些帶民粹傾向的極權主義國家,如北韓和胡志明年代的越南;一些後革命時期的威權政體,如伊朗和卡斯特羅年代的古巴;以及一些有選舉的威權主義政體(Electoral Authoritarianism),例如普京治下的俄羅斯、查韋斯年代的委內瑞拉等。
其他外國評論人也提出過類似的觀點,「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 Martin Wolf 便在今年年初警告,民粹威權主義者正在全球崛起,令很多民主政體慢慢變得威權化,例如菲律賓的杜特爾特,匈牙利的歐爾班(Viktor Orban),以及巴西的博索納羅(Jair Bolsonaro)。他們會抹黑政敵,強調傳統政體精英已腐敗不堪,學者、法官、媒體都不再可信,並訴諸「民意」,號召群眾運動支持自己,以各種手段打壓「人民公敵」。Wolf 認為,民粹威權主義展現出一種與 30 年代法西斯極權主義截然不同的模式。法西斯極權主義強調服從和紀律,而民粹威權主義鼓吹群眾的熱情參與;法西斯極權主義講究操控,而民粹威權主義有時容許失序的暴力。他引用 Martin Gurri 的著作 The Revolt of The Public and the Crisis of Authority in the New Millennium,指出民粹威權主義在全球崛起是因為媒體模式的轉變,政府再難以透過文宣統一思想,但就能以新媒體散播猜疑,摧毀學者、專家和知識分子的權威,煽動群眾對傳統精英的憤怒來令自己掌權。Wolf 由此憂慮,民粹威權主義會是未來的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