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日本科技大廠在電視等數碼家電上,面臨韓國品牌強烈攻勢,為了提升成本競爭力,不得不增加委託代工。然而,由於無法有效運用代工廠,不只喪失競爭力,市佔率也被掠奪。今天中國品牌在後猛追,三星委託代工的情況,就與過去日本科技廠的情況如出一轍。
三星被中國擠壓的不僅是流動通訊事業,在超薄型電視及平板顯示器上,也同樣面臨來自競爭對手中國品牌,以及同國 LG 的激烈競爭。
10 月 10 日,三星發表新一代電視屏幕的量產投資計劃。韓國中部牙山市的一條液晶顯示器生產線停工,轉為使用極端細微的半導體納米晶體「量子點」(Quantum Dot),生產三星稱為 QLED 的顯示器,目標在 2021 年開始量產,到 2025 年為止,投資額超過 13 兆韓元。
令外界不解的是,量子點並非新的技術。過去三星就曾嘗試用 QLED 拓展市場,卻依然不敵 LG 的 OLED。這讓業界認為三星的決策恐怕出現搖擺不定的問題,相較於競爭對手,更是已遠遠落後了一大圈。
所謂的搖擺不定,是指三星根本沒有想好要用哪種技術來決勝負。
2013 年為了趕上 LG,開始販售 55 吋的 OLED 電視。但大型熒幕上,難以應用手機顯示採用的紅、綠、藍三色組合,最後不得不退出市場。
2017 年曾一時回歸到液晶,改為推銷顯示功能更強的 QLED 技術,是使用量子點,以發光二極體(LED)作為背光源的液晶顯示屏。相對於 LG 的 OLED,三星使用字母 O 順序後兩位的 Q 做為開頭字母,也有以新一代技術較勁的意味。
不過,電視用的 OLED 市場,幾乎為 LG 所獨佔。LG 的自家電視在 2013 年,就以白色發光 OLED 與彩色濾光片組合來顯示色彩,量產大型 OLED。雖量產門檻與量子點技術相比並不高,LG 比起三星卻整整快了 8 年。
三星的 QLED 雖在行銷上得到一定成效,但在最關鍵的顯示功能上,相較於自主發光型 OLED 顯示器,並無明顯優勢。在主戰場美國,三星產品即使比 LG 便宜二百美元以上,也並未如三星預期般提高附加價值。
在三星戰略尚未明朗化之前,新崛起的中國品牌如京東方科技,在大型液晶顯示器領域卻乘勢崛起,三星液晶事業的獲利能力因此加速下滑。再次挑戰 QLED 電視用顯示屏,也可視為陷入窘境而不得不做出的重大決斷。
三星採取由上而下的決策方式,迅速為其強項。為了再次挑戰大型 QLED 顯示器,三星投入鉅資。然而,新生產線動工初期,自家電視配置的 65 吋以上大型屏幕,一年生產量卻僅止於 100 萬台。
相較於 2018 年全球電視機的銷量為 2.2 億台,三星將心力傾注於連 1% 都不到的市場,明顯看出對高價位市場的重視。
過去日本科技大廠,為了抵擋韓國品牌攻勢而改變戰略,將重心移往高價位商品。如今三星無論在智能手機、電視或平板顯示器上,似乎都在步上日本的後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