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分析指出,中美磨擦已升溫到新冷戰的地步。美國積極拉攏盟友,鞏固「五眼聯盟」,連結日本、印度等印太國家。中國則一直尋求突破美國的「島鏈」圍堵戰略,其中一個重點遊說對象是杜特爾特治下的菲律賓。可是事與願違,美國和菲律賓近月就愈走愈近,強化軍事同盟。
1946 年,菲律賓從美國獨立後,兩國一直維持極為友好的關係。菲律賓在冷戰時站於西方資本主義陣營的一方,美國在菲律賓設有軍事基地,1951 年簽下「美菲聯防條約」(US Philippines Mutual Defense Treaty),確保任何一方受攻擊,對方都會相援。菲律賓 60 年代進入獨裁時期,再到 80 年代民主化,也無損兩者關係。到冷戰結束後,菲律賓的國家安全威脅稍降,加上國內民族主義情緒高昂,在 1991 和 1992 年,菲律賓先後要求美軍撤出克拉克空軍基地和蘇碧灣海軍基地。可是,兩國關係依然穩固,例如在 1998 年簽訂「軍事互訪協定」(US Philippines Visiting Forces Agreement),容許美國軍人自由出入菲律賓。
可是,杜特爾特在 2016 年上台後,美菲關係出現重大波折。他屢屢出言不遜,例如 2016 年時稱呼美國總統奧巴馬「蕩婦之子」,還叫他「下地獄」,迫使奧巴馬取消元首會晤,同年菲律賓也取消和美國的共同軍事演習。取而代之,杜特爾特積極靠攏中國,2018 年時更指出菲律賓可成為「中國的一個省」。在 2019 年,上任僅僅 3 年,他已 5 度訪問中國,這一年菲律賓更與中國簽下高達 120 億美元的貿易協議,範圍包括能源、基建、電訊、糧食、農業、旅遊和工業園發展等各方面,目標是為菲律賓帶來超過兩萬個就業職位,中菲關係可說是進入親密期。到 2020 年 2 月,杜特爾特更表示希望中斷 1998 年簽訂的「美菲軍事互訪協定」,這一決定令「美菲聯防條約」形同虛設,他直言「美國人非常粗魯」,不滿美國長期干預他的禁毒戰。
可是,2020 年的武漢肺炎,卻令菲律賓反華情緒升溫。2 月菲律賓出現首宗死亡案例,令國內民憤四起,社交媒體出現歧視中國人的訊息,國內有聲音指政府把商業利益壓倒公眾健康。同時國內的民族主義者也翻起南海領土爭議和中國債務外交的問題,杜特爾特只能公開呼籲國民停止排華情緒。5 月時,中國駐菲大使館發放影片,希望推廣中菲友好,兩國人民同心抗疫,但影片卻被指有涉及南海的訊息,短時間內惹來 20 萬個負評,令民怨進一步升溫,也令大打民粹、民族主義牌的杜特爾特飽受政治壓力。
最終在 6 月 2 日,菲律賓宣佈擱置取消「軍事互訪協定」的計劃,這個決定出乎很多人預期,或許標誌著其外交政策的改變。菲律賓駐美大使指,有關決定是因為「區內的政治發展」(political developments in the region)。國際關係分析員 Ankit Panda 則認為,杜特爾特有此決定,是因為中國在南海問題上咄咄逼人,令他無法再在有關議題保持低調,加上武漢肺炎大大改變區內的地緣政治局勢,菲律賓作為軍事弱國,有必要尋求自保的方法,已應付突如其來的危機。
7 月 12 日,菲律賓外長就要求中國遵守海牙國際法庭對南海問題的裁決,國際關係分析員 Dipanjan Chaudhury 預料,菲律賓、日本和馬來西亞會聯合起來,就中國在南海擴張發聲。可是,7 月 27 日,杜特爾特在國情咨文又表示,在南海問題上,自己「無奈」、「束手無策」(inutile, cannot do anything),認為菲律賓沒有能力和大陸進行軍事對抗。國內反華氣氛高漲,加上新冷戰格局成形,杜特爾特似乎將會大為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