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人:與其賺錢,不如種菜

A+A-
黎巴嫩電影人 Michel Zarazir 在住所的花園為其作物灌溉。 圖片來源:路透社

飽受疫症及大爆炸重創的黎巴嫩,經濟直插谷底。黎巴嫩鎊貶值超過 60%,糧食價格較去年飆升 367%。逾半人口深陷貧困之中,首都貝魯特多達 50 萬孩子欠缺充足糧食。因此,對很多黎巴嫩人來說,農業成為一種解決方法。特別是年青一代,與其賺錢變廢紙,不如種菜更實際。

在南部的 Baanoub 峽谷,從羅馬時期便已長滿橄欖樹,它們曾由僧人打理,現在則由 Yasmina Zahar 和她的丈夫 Jean-Pierre 照顧。身為建築師兼前電視節目監製的 Jean-Pierre 表示:「我們花了 10 年才真正成為農夫 —— 當我們開始明白樹木需要甚麼,以及何時該為明年計劃的時候。」Zahar 更說:「看著自己製作的成果,把它握在手中並品嚐它,是件美好的事。」

宣揚農業的倡議措施現以倍數增長:糧食銀行提供幼苗;義工教授可持續農業;社交媒體的群組分享心得。人們開始與朋友或鄰居一同耕作,黎巴嫩全國的自治市鎮更發放種子,並鼓勵人們在荒地耕種。同在南部的 Ghadir Hamadi 表示:「當局給我們種子和幼苗,甚至帶人來教我們如何耕作。生菜長得那麼快又那麼美味,讓我的母親十分驚訝。」

黎巴嫩受到經濟危機、武漢肺炎疫症及首都大爆炸連番重創,糧食價格較去年飆升 3 倍多。 圖片來源:路透社

作為新月沃土一部分,黎巴嫩本就是個農作物豐富的國家。不過,現時近 9 成黎巴嫩人住在城市,欠缺土地或花園,他們遂把目光轉向屋頂。居於貝魯特的 Souad Abdallah,在住所的天台種了各樣沙津菜、番茄及食用花卉。同屬一個農業合作社的 Hadi Deaibes 和 Dahna Abou Rahme,亦在這天台的一角搭起木床用於耕種。

Abdallah 表示:「一切始於革命。我感到有需要去做些建設性的事,希望與社區合作,並投資可持續事物。我們遵從永續(permaculture)哲學,並以此考慮周遭。我們使用堆肥土,種些可在城市成長的東西。」幸運的是,合作社的天台未受港口大爆炸破壞,而他們亦沒忘記不幸的同胞。「我們作出小額捐款,並在藥物和醫生諮詢等方面提供協助」。

貝魯特美國大學生態系統管理教授 Rami Zurayk 指出,與土地建立關係對人們帶來正面影響。「人們存在銀行的錢都無法使用。回到土地、種子、糧食這些原始事物,成為一種情感宣洩」。但他認為,這些小型行動對解決糧食緊絀作用不大。「有人去種多盆香草,對營養供應不會造成任何變化。我們需要改變系統的本質,把糧食視作人權,而非商品」。

住在城市的黎巴嫩人,開始於天台或露台種植蔬果。但專家認為,此舉對解決糧食不足問題幫助有限。 圖片來源:路透社

事實上,黎巴嫩作為全球其中一個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卻沒有空間種植一切所需。全國消耗的卡路里當中,6 至 8 成都是進口而來,只有水果自給自足。作為基本主食的小麥,亦是從俄羅斯及烏克蘭等國入口。中央政府對農業的支持也少,藥用及工業大麻的種植最近才合法化,當局對部分食品的補貼更可能在 11 月結束

永續設計師 Corinne Jabbour 表示:「突然間,我遇到很多在露台及後園耕種的人。我對此(風氣)充滿希望。」不過,在貝魯特北部山區的永續農莊 Shams,負責人 Michel Maasri 則批評:「這個國家從沒給予農夫任何支援。現在他們卻說,『你去種植自己的糧食』。我們需要支援現存農莊的行銷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