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如何鼓勵公民參與政策制訂?

A+A-
疫情期間,有倫敦市民戴口罩在街頭路過。 圖片來源:路透社

武肺疫情令各地公眾聚會取消,對民主社會而言,無疑罣礙了公眾參與的可能。英國政府的政策研究平台 Policy Lab 總結經驗,提出政府可參考不同藝術實驗,鼓勵公眾運用網上平台,在疫情期間繼續參與政策制訂。

Policy Lab 成員 Stephen Bennett 在網誌指出,近年英國政府為鼓勵公眾提供意見,參考了坊間不少參與式藝術(participatory art)的辦法,重視受眾的多重感官體驗與反思。去年與交通部合作舉辦的活動,便透過「體驗站」讓參加者感受不同街道設計的利弊,譬如通過虛擬實境(VR)遊走不同城市,或者把城市街道佈局雕刻在木板上,讓公眾透過雙手感受城市的紋理。

之所以放棄純文字溝通,背後有不同理論基礎。譬如 1970 年代教育學專家 David Kolb 和 Neil Fleming 主張,個人學習通常有不同的模式,部分人依賴傳統文字,某些人則偏好視覺、聽覺或動覺(kinaesthetic)取得資訊。博物館學近年的理論,亦傾向讓公眾和研究員觸摸和感受工藝品,全因神經學理論發現,人類在觸摸物件時,思考方式相較平時有所不同。

在防疫需要下,要保持公眾參與,當局只能夠另闢蹊徑。Policy Lab 便把焦點轉移到網上,先是透過應用程式 Trello 建立公開平台,整合公眾對未來的不同意見,又利用虛擬白板 Google Jamboard,容許參與者拼貼不同影像,模擬出理想的未來圖景。

Google Jamboard 容許參與者拼貼不同的影像,描繪未來的圖像。 圖片來源:Stephen Bennett/Twitter

除此以外,他們還借鑒不同團體在疫情下的藝術實驗。例如在劇場停擺期間,英國劇團 Brighton People’s Theatre 仍每星期舉辦兩次劇場工作坊,但改以網上視像會議程式舉行。200 名參加者運用有限的燈光、音響設備和服飾,學習在家中營建舞台,即使參加者無法親身接觸,仍然可以有多元的感官體驗。

Policy Lab 舉辦網上工作坊的同時,亦在摸索如何把上述經驗轉化運用,確保公眾、專家和政策制訂者在保持社交距離下繼續合作。其中的地方民族誌研究,便初步運用到互動的 Vlog 與網上日記。

在 Kumu 平台上繪製的系統概念圖。 圖片來源:Policy Lab

另一個去年開始的公眾參與計劃,由 Policy Lab、倫敦大學學院(UCL)和商業、能源及產業策略部(BEIS)合作,研究為建築物和工業減碳。在工作坊,參與者合力製作系統概念圖(system mapping),顯示不同因素和解決方案的複雜關係。過去概念圖會畫在實體紙上,但疫情下轉移到網上平台 Kumu,令參與者實時看到不同因素如何互動。

經歷武漢肺炎,很多人感嘆世界從此不再一樣,Policy Lab 主管 Vasant Chari 亦有同樣見解,但他看到樂觀一面 —— 民主社會的公眾參與模式,未來將更加多元:「我們以後舉行的工作坊將不會缺少 Live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