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俊傑:奪冠 —— 中國電影外國思維

A+A-
「奪冠」電影劇照。

客觀上,中國人拍中國女排興衰史,歌功頌德難免。像「艾蜜莉在巴黎(Emily in Paris)」,由美國人拍法國人,當然拍到美國女孩天仙一樣,拍到法國人缺點多多;試試改由巴黎人拍攝?拍給法國人看?保證會抬高自己的文化精緻,取笑美國的文化庸俗。一切是商業因素決定,如果在自由市場的話。

這齣「中國女排」,不,現在叫「奪冠」,除了需要滿足 14 億中國人的期望,希望換取最高票房,更重要是依足領導人的指令。單看片名變換,已經感受到。你拍齣有關姜濤的電影,叫「姜濤傳」,直接、易明、粉絲最愛;偏偏不讓你用,要去除個人主義,或者嫌棄你不夠代表性,要變成「奪冠」之類毫無特色的百搭用語。等於 Steven Spielberg 套「林肯(Lincoln)」不可以叫「林肯」。在大陸,「奪冠」票房遠遠不及動畫「姜子牙」,很正常。

由陳可辛執導,算比較似齣電影,不會完全變成一條宣傳片。在重重制肘之下,至少還可以有句對白,借鞏俐飾演的郎平把口,話中國一直瘋狂地追求勝利,是因為內心不夠強大。會不會犯了洩露國家機密罪?電影主要描述三個時空,四場球賽。先是改革開放之初,女排背負全國人民希望,死練爛練,借江蘇男排打場熱身賽,練好兵,在 1981 年的世界盃決賽,擊敗東洋魔女勁旅日本,初次成為世界冠軍,立下五連冠基石。當年,球星是郎平,還有…… 沒有了,在電影中,郎平有名有姓,其他隊友全部用球衣號碼代替,連教練袁偉民和未來的教練陳忠和也沒有名字。很富中國特色。

在電影中,郎平有名有姓,其他隊友全部用球衣號碼代替,連教練袁偉民和未來的教練陳忠和也沒有名字;圖為劇照。

如果,是齣電影,像「奪冠」一樣,以中國隊在 2008 年北京奧運分組賽中,不敵由郎平帶領的美國隊為切入點,加強戲劇效果,便相當正路。中國與美國的對決,從來不只一場球賽,放在今日局勢,更加可圈可點。轉頭,輪到一身傷患的郎平重返中國,帶來普世價值新思維,頑抗守舊官僚作風,帶來重大改革,為中國女排在 2016 里約奧運爆冷奪冠。把中國女排拍成郎平傳一樣?有甚麼出奇?沒有郎平的見識、視野、魄力,中國女排可能跟中國男足的情況差不多。拍曼聯,難道不是費格遜由頭擔到尾?將費格遜捧上天,沒有問題;把郎平封神,存在一定風險。郎平做運動員的一代,國家窮,人窮,個個都覺得自己被欺負,不顧傷勢、不惜一切也要克服 DNA 的不足,用血汗追平運動科技上的差距,只求為國爭光,證明中國人係得嘅。郎平做教練的一代,堂堂強國,女孩子的吃苦能力本來就無復當年勇,社會對運動員非人道操練的觀念也有所改變,郎平更鼓吹運動員別為國家拚命,別為父母拚命,一切要為自己。對於很多向來表面上愛國愛得盲目的觀眾來說,看「奪冠」,不似看「戰狼」或「流浪地球」般充滿自大快感,會不會很無癮?雖然已經刪除了很多更沒有面子的真相,畢竟還有。看清看楚中國強大需要倚賴外國力量外國思維,美國選手落敗了,會走過來大讚中國球星厲害,沒有投訴黑哨、沒有唔認數再搞另一個奧運。Well,土生土長香港人,跟北京人,或者,還有少少分別吧。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方俊傑,利物浦球迷,前「壹週刊」生活組編輯。主打電影介紹、人物專訪、體育專欄、電視表。著有小說「失戀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