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大地震十周年:日本對核電政策的集體反思

A+A-
2016 年,時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曾表示日本不能沒有核電,又指不會改變重啟核電站的計劃;同年 3 月 2 日,有福島核電站事故受害者組織上街對此表示抗議。 圖片來源:NurPhoto/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2011 年 3 月 11 日,是很多人難以忘記的一日。日本爆發大地震,引發的海嘯除了摧毀東北地區各處,也釀成 21 世紀最大核災難「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根據綠色和平在 3 月發表的報告,核洩漏帶來的影響至今尚未復原,只有約 15% 的特別除污地區完成清除輻射的工作。學術網站「東亞論壇」就發表專題文章,回顧事件如何改寫日本能源政策。

長崎大學核問題專家鈴木達治郎提到,事件發生後,日本已大大降低核能源的發電比。在 2010 年時,日本十分倚賴核能發電,佔能源供應 25%,但福島核事故後已大幅度調低至 6%。在 311 大地震時,日本全國有多達 54 個核子反應爐,而今天就只有 9 個維持運作,而政府更計劃永久停用 24 個。慕尼黑工業大學環境政策專家 Florentine Koppenborg 估計,首相菅義偉今年發表的 2030 年能源政策目標,會把核能的發電比維持在 10% 以下,以安撫民眾憂慮。

日本的民意愈來愈一面倒支持棄核。根據鈴木教授提供的數字,在福島核事故之前,全國大約有 87% 的民眾認為核能源是必須的,到 2013 年已經急降至 24.9%,今天更只有 12.3% 人支持核能,多達 60.6% 民眾認為核能應要立即被淘汰。Koppenborg 引用自己早前在 Social Science Japan Journal 發表的研究指出,日本支持核電政策的政客,包括自民黨元老,已經失去執行政策的力量,重啟核電廠的計劃均碰上極大地方阻力,包括司法訴訟。

2019 年,日本發表「巴黎協定下的長遠策略」(Long-term Strategy under the Paris Agreement),政府沒有利用對抗全球暖化為借口來加快興建核設施,反而強調會盡快降低對核能源的依賴,關注核設施的安全性,並致力發展可持續能源。現時日本其中一個重要目標是在 2050 年達到碳中和,在 2021 年結束之前,日本政府要向「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提交「國家自定貢獻目標」(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預計政府將進一步投資綠色能源。

鈴木達治郎提到,政府手頭上有三項迫切工作要處理。首先,是把福島第一核電廠全面廢爐(decommissioning)。第一核電廠現時沒有發電,但設施尚未安全拆除。今年 2 月福島再次爆發地震,強度達 7.3 級,人們都擔心核電廠的狀況,鈴木教授指事件是一大警示,第一核電廠對當地安全構成潛在威脅。而且負責管理核電廠的東京電力,一直未能有效控制污水外洩問題,持續影響當地的海洋生態。

第二項工作是要重建福島,10 年前政府緊急疏散福島居民後,依然有約 3.6 萬人未能回到家鄉,他們的農地被污染,不少人失去生計,到今天賠償工作尚未完成。鈴木教授引用日本經濟研究所的數字,福島核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 7,500 億美元,而且由於核熔爐和幅射污水問題未有明確解決方案,損失數字還在持續上升。政府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再處理核燃料,2019 年,日本有多達 45.5 噸已分離鈈,足夠製作 5,000 個核彈,現時政府仍倚賴歐洲夥伴幫忙回收。

最後一項工作是要重建市民對政府能源政策的信心。過往日本政策制訂工作缺乏透明度,尤其是核能政策。現時,日本有原子能管制委員會檢視核設施的安全性,但鈴木教授認為,要設立一個獨立政策評估機構,監督政府的核能規劃,最簡單做法是在國會加設獨立委員會。長遠而言,政府也要聆聽反對聲音,鼓勵人民參與政策決定過程,在未來確保政策資訊流通。提高能源政策透明度和問責性,才是福島核事故最重要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