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an Fung:ESG 兵臨城下 善心淪為武器?

A+A-
著名基金經理、潘興廣場創辦人 Bill Ackman。 圖片來源:路透社

有否想過 ESG(環境、社會及管治)可以是一件武器?近年愈來愈多基金以 ESG 之名,去為各類資本操作掩飾,表面上當然是為了仁義道德,實際上卻可能另有盤算。為此,ESG 學者和金融大鱷各有不同解讀。

歐美已刮起 ESG 之風,企業管治的監督工作,由監管機構擴展至 Buy-Side(買方),往往能夠左右一些企業議案,一些股東投票代理機構(proxy advisor)如共同基金、養老基金、對沖基金等各類機構投資者,就非常懂得擁兵自重,團結股東力量去施壓;同時亦有一些對沖基金,以 ESG 為名去沽空、狙擊不同公司。

著名基金經理、潘興廣場(Pershing Square)創辦人 Bill Ackman 也自稱 ESG 信徒,認為 ESG 能夠解決社會問題:「在我職業生涯的早期,我以為生意就是賺錢,而慈善事業就是做好事。為此,潘興廣場基金會(Pershing Square Foundation)捐贈了數以億計美元,以解決美國和全球在收入不平等、教育、醫療保健、社會民生和刑事司法等領域的問題。」

而在 2020 年的「給股東的信」中,他特別花費 3 頁去討論 ESG,自剖心態轉變,提到認為單靠慈善無法拯救世界,反而開始相信資本主義才是解決社會長期問題的最強力量,並且強調「ESG 是具有時代意義的議題。」

不過 Bill Ackman 的「對沖操作」,卻惹起一些同樣重視道德投資的學者爭議。去年 3 月 24 日,哥本哈根商學院教授 Megan Tobias Neely 所寫的學術文章「靠危機賺錢 —— 掠奪式投資者如何在肺炎期間惡化社會不公」(Profiting on Crisis: How Predatory Financial Investors Have Worsened Inequality in the Coronavirus Crisis),就點名批評 Bill Ackman 的做法。

她暗指對方是無良的狙擊手,長期以來透過股權力量變相逼企業「犧牲經營韌性」,當危機出現時,不具韌性的企業被避險基金的投資操作落井下石,只能進一步犧牲勞工權益成本,等到公司股價極低之際,對沖基金又「逢低掠奪」股權。

2020 年 2 月,Bill Ackman 在全球資產急跌的環境下,投入約 2,700 萬美元買進「各類全球投資級與高收益信用指數的信用保護合約」,但又在財經節目上哭喊「地獄近了」(“Hell is coming”),企業債瞬間急挫,但他的對沖基金卻在短短一個月內賺到 26 億美元,震驚華爾街。

有趣的是,他認為自家投資決策,其實無需跟隨永續之風起舞,因為只要專注長期收益,就能殊途同歸地找到良心企業。這有別於「ESG 評級高分才能帶來長期優異報酬」的主流邏輯,Ackman 的 ESG 投資邏輯是「具有長期競爭力的企業,往往就有好的 ESG」,而他的任務就是想盡辦法持有和加碼押注這些企業,那怕過程中需要一些投機交易。

因此,他決定往後也將 ESG 納入投資考慮因素,專注企業的長期經營品牌;而投資評估流程中,本來就包含企業對社會長期影響的考慮。

由此可見,ESG 門派也存在極左、極右兩端,未有統一定義。學術論文和華爾街巨鱷,一個詞彙,各自表述。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佬。從事過公共政策、科網、金融、媒體相關工作,近年轉型專注於 ESG 領域,成為全球首批特許 ESG 分析員,不時也文也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