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田中央開超商,日本老米商的轉型之路(二)

A+A-
超市貨品種類繁多;岡山縣津山市的 Power 店面。 圖片來源:コメリ【公式】/Twitter

除了抓住農家這片藍海市場,開展門市的策略也是米利(コメリ)另一個強項,讓競爭對手難以模仿。

截至 2020 年底,米利在日本全國除了沖繩以外的 46 個都道府縣,擁有超過 1,200 間直營門市。在 3 個子品牌中,9 成都是面積 300 坪的小型店 Hard & Green(ハード&グリーン)。比起同業只在 3 萬人以上的商圈開設門市,該店的門檻只要 1 萬人,也因此深入許多空白地域。

一間 Hard & Green 門市,一年營業額預計在 1.5 億日元左右。先扣掉成本中的人事費用,剩下的就是租金和建設費的上限。「與其說是事先鎖定地點,不如說是受限於成本,不得不如此定案。」米利董事早川博解釋,「結果就是落腳在周圍鳥不生蛋的地方。」

另一方面,營業額一年只要 1.5 億日元就能開店,關鍵就在於徹底提升門市的營運效率。除了在農業顧問上確保人力充沛外,以一間 Hard & Green 門市來說,只有兩名員工,加上兼職跟打工學生,每天日常的營運人力不到 10 人。

超市銷售的貨種繁多,「多的是放在架上卻賣不出去的商品」。但現任米利社長捧雄一郎認為,客人並非為了尋找特定商品,而是為了解決生活上的困擾而來,「例如顧客的困擾是庭院雜草叢生,門市對應的重點就在於,能否建議出鐮刀割草、除草機除草、灑除草劑、鋪設抑草墊等不同選項。」

如果要以少人數來營運門市跟接待顧客,就必須減少其他的工作負擔,因此削減門市工作量,成了重要的經營課題。過去十年來,米利約減少了逾 1 成的工作量。

例如,自有商品直接以整個紙箱上架陳列,再裁切掉紙箱的上半部。紙箱外側事先印好商品名稱與價格,省去從紙箱中拿出商品、擺放價位表的工夫。

每個紙箱中的商品數量,也根據門市實況考量而定。例如某個商品在貨架上必須常備 100 個,表示每賣出 30 個就必須補貨,便以 30 個商品為單位裝箱。員工也經常留意,如何才能減少接觸商品次數,如何才能更加省事。

近年來在亞馬遜或樂天市場等的增長下,迫使許多實體零售業不得不投入電子商務;雖然 2000 年米利就成立購物網站 komeri.com,為生活百貨及五金超市中起步最早,但當初的目的,卻是為了減少門市工作量。

若在所有門市放置電腦,就能在網頁中調動店內缺貨的商品,也就少了用電話向其他門市確認庫存或調貨的麻煩。就算員工經驗尚淺,點開網頁的詳盡說明能取代商品目錄,瞬間吸取商品知識。早川博認為,網站「既是銷售工具,也是降低成本的一個系統」。

上線 20 年之後,米利的購物網站在 2020 年春季全面改版。同年 9 月,24 小時開放的智能取物櫃,也在新潟的 Power 河渡門市外設置。只要在網上或門市下單,就能夠到取物櫃取貨。

雖然米利標榜門市低成本,但真正目的並非節省人力,而是為了致力培養農業顧問,目前培育中的人數就有 100 人。另一方面,為加強全體員工,包含兼職人員在內的商品知識,引入評斷技術水準的「大師制度」。一方面極度減少工作量,另一方面加碼人才投資,一減一加之中,才能確實提升人力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