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中國,未婚生子如出櫃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上月,中國公佈人口普查結果,官方承認人口增長放緩,近日政府更推出三孩政策,鼓勵生育的意味不言自明。人們不想生育自然有不同原因,彭博社(Bloomberg)上月一篇評論文章便認為,需要改善婦女的生活、減輕身為人母的負擔、顧及未婚產子母親所承受的恥辱,才有望提升生育率。言猶在耳,「紐約時報」近日報道,未婚生子的中國女性,經常遭剝奪福利

在上海從事金融行業,現年 45 歲鄒曉琦(Zou Xiaoqi,音譯),2017 年與男朋友分手後誕下一子。她曾在當地法院提出訴訟,挑戰上海當局僅為已婚婦女提供生育津貼的政策,惟其入稟及兩次上訴俱以敗訴告終。

今年較早時候,上海當局突然取消有關已婚要求,令鄒女士在 3 月終於首次取得生育津貼。然而津貼帶來的喜悅並沒有維持太久,數週後鄒女士又得悉,未婚婦女產子沒有資格獲得政府支付醫療開支及有薪假期的福利。她直言:「我就知道會有這個可能。如果他們要我還錢,我猜我也會還。」從無到有再到無,報道認為當局的轉變,反映中國一貫對家庭及性別的態度。

中國政府過去的「計劃生育」政策,以已婚為前題。地方政府則往往據此,只向已婚母親提供各類生育津貼,未有顧及未婚母親。 圖片來源:路透社

回顧過去,不難發現中國政府歷年的「計劃生育」政策是以已婚為根本。從 1973 年提出「一對夫妻最多生育兩個孩子」,到 1980 年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再到 2013 年「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將可生育兩個孩子」的「單獨二孩」政策等等,皆強調已婚。儘管中國法律未有禁止單身女性生育,但報道稱,官方的計劃生育政策僅提及已婚夫婦,使地方官員長期據此提供津貼。目前,只有廣東省允許未婚女性申領生育保險。

報道指,鄒女士等部分婦女,希望不論婚姻狀況如何政府亦一視同仁,批出生育津貼。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即要求當局承認女性自主決定生育的權利。觀乎近日「每一個家庭可以生育三個小孩」的三孩政策,當局似乎仍然忽略單身母親的選擇。對鄒女士而言,取得生育貼津代表選擇的權利。她認為在當地:「如果有女性未婚懷孕,要不結婚,要不墮胎。為甚麼不給人們權利去作第三種選擇?」

現年 30 歲的河北電影製片人張阿蘭(Zhang A Lan,音譯)也指,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的薰陶,認定未婚媽媽都是骯髒、有罪的人。不過,張阿蘭兩年前也決定未婚生子,她認為婚姻不是生育的先決條件。在廣州提倡單身母親及同性伴侶權利的 32 歲律師董小英(Dong Xiaoying,音譯),則如此形容中國社會現況:「單身母親在中國,仍要憂慮面臨經濟負擔及社會污名。」董女士本人也希望在婚姻關係以外生育一個孩子,但她指自己父母不能理解這個決定,「情況這有點像出櫃,壓力依然龐大」。

儘管如此,單身母親或許是中國人口增長的希望之一。據官方統計,去年中國只有 810 萬對夫婦結婚,為 2003 年以來最低。而據中國民政部於 2018 年估計,包括喪偶及離婚在內,至 2020 年將有約 2,000 萬單身母親。今年 3 月中,傳出上海將未婚母親納入生育保險體系的新聞,中國官媒「環球時報」亦提出「人口危機影響下,中國更多城市應為未婚母親提供生育保險」。

對於這份好意,董似乎不以為然,她認為官方只是表態支持而已,當局目標遠非促進婦女賦權,而是有新打算:試圖將婦女趕出勞動力市場,使之重回傳統性別角色 —— 在家養兒育女,令單身女性產子育兒變得更不可能。她補充:「從治理的角度來看,他們其實不想完全開放婦女生育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