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概念成為資本市場重要指標,除了逼使各方認真看待 ESG(環境、社會及管理),也吸引不少投機分子乘勢漂綠,當中評級機構更惹來「幫兇」之嫌,最終招致國際證監會(IOSCO)關注,規管評級和數據提供商。
ESG 是一門大茶飯,其中 ESG 評級更是兵家必爭之地。根據 Eagle Alpha 的數據,ESG 評級機構近年人氣急升,網上搜索量大增三倍多,尤其在 2018 年美國中期選舉後,市場預期重視氣候政策的民主黨會重掌白宮,勢頭更是有增無減。去年網上搜索度最高的評級機構,分別是之前介紹過的 MSCI(42%)及 Sustainalytics(25%),還有 ISS(ESG)、S&P、Truvalue Labs、Refinitiv 和 FTSE。
要做 ESG 評級,前提是擁有有效及可用的原始數據和另類數據,來源通常是公司披露、年報公告、新聞或監管機構公佈等,各評級機構差異不大;但若講到評級的權威性,重點則是其背後的演算法和方法論。
但由於 ESG 評級機構現時屬於「法外之地」,沒有受到任何監管,不少漏洞方便這些機構去做「生意」,行業的潛規則,是評級機構會為上市公司提供「諮詢」服務,從而「間接」提升評級,存在著嚴重的利益衝突。
見此亂象,由香港證監會 CEO 歐達禮(Ashley Alder)兼任主席的 IOSCO 就出手進行諮詢,如建議評級機構應盡量使用透明和清晰的方法,且利用公開披露的信息去發行高品質的 ESG 數據產品,以確保評估的獨立性,不應受政治、經濟壓力,或公司的業務及財務活動等影響。
這份文件的重要性,也惹來 ESG 界別的關注,如香港地球之友綠色金融事務召集人張振宇就認為,IOSCO 的報告是近年業界最重要的 ESG 諮詢文件,目的是建立全球可持續投資的披露標準,是各國政府及監管機構加入其強制性企業披露要求的重要借鑒,相信提升 ESG 評級或數據產品的可靠性、可比性及可解釋性,將有助提高 ESG 披露品質及透明度。
而事實上,評級若然變得更有代表性,也有助投資者利用 ESG 進行投資。舉例說,ESG 動量策略(Momentum)就是一個重要的投資法則,方法是要買入 ESG 表現逐步改善的公司,持重 ESG 高評分的股票、持輕低評分的股票,表現好的公司甚至會獲納入 ESG 指數,概念就像市場現時會參考「入摩」、「染藍」等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