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礦藏豐富,中國恐得不償失?

A+A-
2010 年美國國防部報告估算,阿富汗的銅、鋰、稀土和各種礦物蘊藏量總值超過 1 萬億美元。 圖片來源:Majid Saeedi/Getty Images

美軍狼狽撤出阿富汗後,不少輿論警告中國恐成最大贏家,阿富汗礦床將是中國囊中物。「外交政策」雜誌文章卻指出,雖然業界推斷阿富汗礦物蘊藏量豐富,但大部分礦床所在的農村地區局勢長期不穩,缺乏基建展開勘探開採,當地輕稀土金屬又與中國稀土礦相似,以致阿富汗礦藏未必如輿論所說有利可圖。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旗下「中國實力研究」(China Power Project)高級研究員 Matthew P. Funaiole 與副研究員 Brian Hart 在文中指出,早於 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初,英國和德國已經在阿富汗展開大規模地質考察,蘇聯也在冷戰時期進行有系統調查,到 2010 年美國國防部亦公佈調查結果,估算阿富汗的銅、鋰、稀土和各種礦物蘊藏量總值超過 1 萬億美元。

超過一個世紀以來,這些估算始終流於理論層面,沒有國家和企業願意真正投資開採。隨著塔利班重掌政權,與中國建立友好關係,很多評論都預期,中國可能是首個開發阿富汗礦藏的國家。中國如今要發展為科技大國,稀土和鋰都是必不可少的稀有資源,市場需求愈益龐大。但文章推測,中資在阿富汗的開發項目,不大可能在短期內展開。除了由於農村地區尚有不穩因素,還因為阿富汗赫爾曼德省(Helmand)南部礦床 Khanneshin,其稀土金屬以鈰(Cerium)、鑭(Lanthanum)和釹(Neodymium)為主,全屬輕稀土類別,稀有程度與價值遠遠不及重稀土。

更重要的是,中國經濟上可開採的稀土蘊藏量佔全球多達 37%,內蒙白雲鄂博礦區的稀土蘊藏量便多達 4,800 萬噸,大幅超越阿富汗 130 萬噸的估算,兩者出產的輕稀土類型非常接近,冒險深入阿富汗開採同類型稀土,對中資市場回報其實相當有限。

鋰礦中的沙特阿拉伯

相對而言,中國的鋰礦蘊藏量只佔全球約 7%,為滿足龐大的市場需求,中資礦企近年深入南美洲的「鋰三角」(Lithium Triangle)—— 阿根廷、玻利維亞和智利,當地佔全球已發現鋰蘊藏量 58%。

中資贛鋒鋰業是開發阿根廷 Caucharí-Olaroz 礦區的主要持份者,明年中期投產時,將可能成為 20 年來全球最大型鹵水提鋰項目(lithium brine project)。另一家中資礦企天齊鋰業,在 2018 年投資近 41 億美元購入全球最大鋰生產商、智利化工企業 Sociedad Química y Minera 的 24% 股權。

縱然,美國國防部備忘錄曾經形容,阿富汗的鋰礦藏量可與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比擬,阿富汗因而有「鋰礦中的沙特阿拉伯」(Saudi Arabia of lithium)之稱;阿富汗接壤中國,理應亦較吸引中國投資者。但實情是阿富汗礦床所在地,都是缺乏基建的偏遠山區,數十年的戰爭和經濟不景使問題更加複雜。即使中國一直都有冒險投資高風險國家,如在南蘇丹尼日利亞開採石油,但相對成熟的南美開採鋰礦項目,阿富汗的投資成本與隱患實在太多。

9 月 13 日,塔利班官員陪同中資江西銅業與中冶集團代表,視察阿富汗 Mes Aynak 銅礦項目。 圖片來源:路透社

迄今為止,中國在阿富汗的大型礦業投資仍然是慘不忍睹,2007 年國企中國冶金科工集團(MCC)簽署價值 28 億美元協議,在 30 年租約期內開採阿富汗銅礦 Mes Aynak。中治集團曾經斥資 3.7 億美元進行開發,但缺乏基建配合,令開採進度停滯不前,還要面對嚴重的貪腐指控,使前政府威脅要重啟招標程序。

塔利班回朝,顯然急於借中國資金重建經濟,如提出續推 Mes Aynak 銅礦項目,但文章結論始終認為,對中國政商界而言,阿富汗並非如外界形容有利可圖。即使塔利班能夠消除國內不穩定因素,誘使中國巨額投資,但中國首先還是要投資大型基建,包括「一帶一路」常見的道路、橋樑與鐵路,阿富汗的豐富礦床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