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戲一場:專制國家投票率暴跌的成因

A+A-
2011 年的吉爾吉總統選舉,投票率比 2009 年急降 18%。 圖片來源:Andia/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s

香港立法會選舉將在 12 月 19 日舉行,特首林鄭月娥接受「環球時報」專訪時,聲稱「政府工作做得好、公信力高時,投票率反而會降低」,「因為民眾沒有強烈的訴求要選擇一些議員來監督政府」。其實政治學有大量文獻,分析投票率高低的成因。在 2020 年,有論文就分析中亞和高加索國家投票率何以暴跌,關鍵是選舉的競爭大大減少,各方陣營都懶理。

該論文由俄勒岡大學學者 Alberto Lioy 和哥德堡大學學者 Stephen Dawson 在學術期刊 Journal of Eurasian Studies 發佈。過去已有很多學者解釋專制政權為甚麼依然會舉行選舉,例如有政府會視之為收集情報的工具,摸清潛在對手,了解自己陣營的民間支持度。另外,選舉也可以變成執政集團和平分配利益的機制,更有利政治穩定。此外,亦有管治者會藉此提高自己國內外的認受性。從策略角度而言,選票數字亦可以展現執政者的強大,議席爭奪過程也可分化反對派。

很多獨裁政府為塑造成萬民愛戴的形象,會努力催谷投票率。其中一個經典例子是北韓,2019 年當地第 14 屆最高人民會議代議員選舉,投票率高達 99.99%,剩下的 0.01% 是在「國外或海上工作的人」。可是,動員過程牽涉很多資源調撥,並不是所有專制政權都希望或者能夠長期維持高投票率。譬如,由 2005 年到 2015 年,中亞和高加索地區的總統選舉投票率就急降。Lioy 和 Dawson的研究重點分析四個國家:哈薩克、吉爾吉斯、格魯吉亞和亞美尼亞。

根據「自由之家」發佈的民主指數,哈薩克被視為專制國家(authoritarian regime),而其餘三個國家則被歸類為不民主的「混合政體」(hybrid regime)。她們都經歷過大選投票率突然暴跌。在舞弊指控的陰霾下,2011 年吉爾吉斯總統選舉,投票率比 2009 年急降 18%,低見 61.3%。2005 年,哈薩克的總統選舉也由 1999 年的 87%,下調 10.2% 至 76.8%。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高加索兩國,亞美尼亞 2013 年選舉投票率比前一屆大跌 12.1%,2008 年格魯吉亞選舉更急挫 26.6%。

兩位學者嘗試透過「比較個案研究法」(comparative case study),從上述四個案例歸納出影響投票率的原因。第一個因素是強大的執政聯盟,他們擁有極明顯的資源優勢,掌握媒體甚至法律工具。除了 2011 年吉爾吉斯選舉,其他三個案例勝出者都是現任元首;2010 年吉爾吉斯的原總統巴基耶夫被推翻,社會民主黨的阿坦巴耶夫翌年當選。不過,在選舉進行前,臨時總統一職其實由阿坦巴耶夫黨友奧通巴耶娃出任,所以他基本上也壟斷了媒體資源。

另一個因素,是反對陣營勢力日漸萎縮。政府的打壓愈來愈激烈,2008 年 1 月格魯吉亞選舉前,政府頒佈緊急狀態令,禁止反對政黨的公開活動,知名異見者帕塔爾卡季什維利也被迫宣佈退選,更在選舉後同年 2 月離奇死亡。2005 年哈薩克選舉前不足一年,最大反對黨「哈薩克民主選擇」被勒令取締,很多異見者在此前被捕。而在格魯吉亞,反對陣營的組織一直很鬆散;吉爾吉斯則存在南北對立的問題,令到民間難以動員。

當政權的勢力穩健得不用透過選舉來提供認受性,也不會特別在意催谷投票率;而民間明知選舉變得一面倒,自然也會懶理。如果加上其他政治事件吸引選民關注,例如,吉爾吉斯在 2010 年才完成革命,同年舉行一場大型憲法公投,最終雙方陣營都動員都不足,投票率就容易暴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