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 ESG 評級差異大,參考價值成疑?

A+A-
福士造假醜聞在 2015 年 9 月曝光。美國環保部門發現,很多在美國銷售之福士汽車,所安裝的軟件將排放結果美化。福士隨後承認,在全球銷售的 1,100 萬輛柴油車的軟件涉及造假。 圖片來源:路透社

ESG 評級是應 ESG(環境、社會及企業管治)潮流而興起的行業。個人投資者和基金經理可利用評級,了解企業潛在的可持續性風險,輔助制訂投資策略。另一方面,企業可利用評級作為內部基準工具,制訂更精確的策略,提升可持續發展績效,把握機會改善品牌形象。然而,ESG 評級機構繁多,各機構的評級差異向來為人詬病,相關評級的實際參考價值因此成疑。

挪威央行投資管理公司(NBIM)管理著 1.4 萬億美元的投資組合,其風險監控全球總監 Patrick du Plessis 日前接受彭博社訪問時直言,他們極少使用 ESG 評級數字。NBIM 月中公佈,今年已對 442 間公司進行基於風險的篩選,得出的結論是,它不會投資其中 9 間公司。NBIM 在決定避免使用哪些股票時,會考慮耗水、生物多樣性、兒童權利等項目的細節,但他們使用的是底層原始數據,而非評級分數。

Timberland 前營運總監、美國塔夫茨大學 Fletcher 學院(The Fletcher School at Tufts University)高級講師 Kenneth P. Pucker,早前亦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文章, ESG 匯報標準制定機構和評級公司激增,但 ESG 評級的可靠程度未有相應提升。Pucker 表示,ESG 評級存在結構性的測量和報告問題,因為數據是自願分享,基本上沒有經過審計,亦不完整。Pucker 稱,評級者似乎常常不清楚公司內部實際情況,例如福士汽車和英國快時尚零售商 boohoo 在醜聞曝光前,都得到 ESG 評級公司的高度評價。然而,福士汽車後來被揭發對柴油車排放數據造假,boohoo 則被指控涉及剝削工廠工人

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MIT Sloan School,下稱 MIT 商學院)學者在 2019 年發表的研究,分析了 6 間著名的 ESG 評級機構:KLD/MSCI Stats、Sustainalytics、Vigeo Eiris/Moody’s、RobecoSAM/S&P Global、Asset4/Refinitiv 和 MSCI。研究顯示,來自不同供應商的 ESG 評級有實質分歧,機構之間的相關性平均為 0.61。相比之下,穆迪和標準普爾的主流信用評級相關性高達 0.99(相關性介乎 0 至 1 之間,1 為最高;0.99 意味著兩間評級機構對同一企業評定的信用評級近乎一致)。

研究團隊歸納出 3 個導致評級分歧的因素。第一「範圍分歧」,即評級是基於不同的項目,例如某評級包括了碳排放或勞動條件,而另一個則沒有,導致評級不一致。第二是「測量分歧」,即機構測量相同的項目,但使用不同的原始數據,從而出現不同的評估結果。最後一個是「因素與權重分歧」,即 ESG 評級機構對項目的重要程度持不同看法,得出的評分便有所不同。

有見 ESG 數據分歧多,並顯得不甚可靠,MIT 商學院開展名為 Aggregate Confusion Project 的項目,旨在提高 ESG 測量質素,至今已發表 3 篇針對 ESG 評級差異的研究論文,提出通過統計建模的方法來修正 ESG 評級﹐以改善 ESG 評級對股票回報的影響。計劃下一步將與行業合作夥伴一同收集數據,供 ESG 評級供應商及企業匯報社會責任數據之用。

早前,國際證監會組織(IOSCO)亦發表調查報告,建議監管機構可更加關注 ESG 評級和數據產品。而 ESG 評級和數據產品供應商亦應考慮如何提升產品質素,包括公開披露數據源、定義方法、管理利益衝突和機密資料處理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