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神學:天主教版本的馬克思主義?

A+A-
1986 年巴西著名解放神學神父 Pedro Casaldáliga 向信眾講道。 圖片來源:Bernard Bisson/Sygma via Getty Images

天主教總是讓人聯想到保守政治,與政權關係密切,但其實教會內部亦存在另類主張。20 世紀後期拉美興起的解放神學運動(Liberation Theology),強調從受壓迫貧苦大眾角度詮釋信仰,鼓勵信徒投身政治抗爭,堅持教會要肩負解放使命,神職人員甚至投身革命,是天主教內部的激進革命派,也長年被教廷指控為變種的馬克思主義。

美國貝勒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 Philip Jenkins 在著作「上帝一直在搬家」(The Next Christendom: The Coming of Global Christianity)解釋,西班牙及葡萄牙殖民以來,天主教都在拉丁美洲獨攬大權,可豁免各種財產稅及捐贈稅,學校宗教課程都是以天主教教義為本。這種情況持續到後殖民時期,天主教會經常與當權者同夥。

1970 年代阿根廷軍政府對異見分子發動「骯髒戰爭」(Dirty War),多達 3 萬人被失蹤,天主教會被指控默許政權暴力。出身阿根廷的現任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當年就任耶穌會阿根廷省會長,曾經被指控向軍政府交出兩位異見神職人員,但有關證據不足,教廷亦竭力否認。

然而,拉美龐大的教會架構內部,在 1960 年代開始湧現一股激進力量。當時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Second Vatican Council)通過決議,為天主教推行現代化改革,要求教會關注窮人和建立世界公義,鼓動拉美天主教改革派抬頭。不少拉美天主教領袖亦響應「優先選擇與窮人為伍」的主張,秘魯神學家古鐵雷斯(Gustavo Gutiérrez)於 1971 年發表的著作「解放神學」(Teología de la liberación),為當年最重要思想結晶。

2014 年,時年 86 歲的解放神學代表人物古鐵雷斯,現身羅馬出席公開活動。 圖片來源:路透社

解放神學相信,上帝特別通過窮人說話,只有從受壓迫貧苦大眾角度出發,才能正確解讀聖經;教會應當改善窮人生活,不僅積極於慈善事業,還要充當政治及社會變革中介,甚至以不同形式鼓勵信徒投身政治抗爭。在實踐上,教會地方領袖會建立基層團體 Comunidades de Base,以 10 至 30 名教徒一組,既帶領他們研讀聖經,又嘗試滿足他們的食物、食水、污水處理及電力需求。

基於天主教會在拉美的崇高地位,普遍神職人員都享有較大行動與發言自由,政權為免引起社會反彈及破壞與梵蒂岡的關係,對異見神職人員的打壓都節制得多,所以很多抗議活動都是在教會庇護下舉行。1973 年智利軍事政變後,天主教庇護異見組織「團結代牧協會」(Vicaría de la Solidaridad),便成為受迫害者家屬僅有的避難所。

反共教宗眼中的異端思想

不過,神職人員的免疫力也有其限度,政權若不在乎與國際及梵蒂岡的關係,教會也未必倖免於難,神職人員也會淪為受難者。被稱為「窮人主教」的薩爾瓦多總主教羅梅羅 (Oscar Romero),以關顧貧苦弱小聞名,內戰期間高調譴責侵犯人權暴行,成為軍政府眼中釘,1980 年被殺害,震驚國際。

這類血腥迫害變相提高教會聲望,但其實在天主教會內部,解放神學一直受到教廷排擠,與馬克思主義的關係是問題所在,不少論者認定這是左翼思想產物,部分教士更直接投身左翼革命行列。1978 年來自波蘭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Pope John Paul II)上任,他以反共立場見稱,對任何形式的馬克思主義都不表信任,以致 80 年代梵蒂岡都致力壓抑激進派教士。

解放神學創始人古鐵雷斯,便長期被教廷視作危險的馬克思主義者,經常有傳被若望保祿二世暗中調查,當時負責調查的據指是德裔樞機拉辛格(Joseph Ratzinger),即後來的教宗本篤十六世(Pope Benedict XVI)。1984 年拉辛格發表訓令,指控「某些形式的解放神學,以不夠批判的態度,借用各種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概念」,警告這種「偏差」將會損害信仰本身。

直到現任教宗方濟各上台後,教廷與解放神學運動才見和解。2013 年古鐵雷斯獲方濟各邀請到梵蒂岡私下會面,其後更獲邀在梵蒂岡活動發言,2018 年羅梅羅又獲得教廷封聖,但今日拉美解放神學早就喪失當年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