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程式改變外判電話口音

A+A-
印度加爾各答一間電話中心。 圖片來源:Taylor Weidman/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不少大型企業將電話客戶服務外判到東南亞地區,但東南亞員工講英文時難免帶有口音,客戶可能聽不清楚,員工也不時因此被刁難。最近矽谷初創公司 Sanas 就嘗試在通話中加入「口音濾鏡」功能,令外判電話中心員工的口音更像白人及美國人,但有批評者認為,做法無助於改善工人所遭遇的問題。

自 2021 年 8 月推出口音翻譯技術以來,Sanas 獲得投資者的大量資金。這間公司由前史丹福大學學生 Maxim Serebryakov、Shawn Zhang 及 Andrés Pérez Soderi 創立,他們更於今年 6 月得到 A 輪(Series A)投資。公司希望透過改變消費者視像及電話通話中的口音問題,令呼叫中心更進步。他們更在研發「新口音」,讓外地員工的口音被翻譯為路易斯維爾的南方口音,或是克利夫蘭抑揚頓挫的中西部口音等,而不只是通用的標準美式英語。

Sanas 總裁 Marty Sarim 認為,有口音本來不是問題,但會衍生出偏見及誤解。矯正口音亦非新想法,印度、菲律賓及其他地方的電話客服員工已採用美國名字,更要苦練美國人更易接受的口音。然而,有專家對此感到不安,質疑為何是要東南亞員工努力讓美國人理解自己,而不是美國人接受其他口音。

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社會學教授 Winifred Poster 曾對電話中心的工作人員進行大範圍研究,包括他們如何經歷及處理騷擾問題。她指出:「表面上,這反映出溝通困難 —— 人們無法理解別人說的話。但實際上,這隱含著一連串口音如何引發種族主義及民族中心主義的問題。」

Poster 在研究過程中發現,為美國人服務的代理被強烈鼓勵要「白人化」,許多人甚至假裝是從美國或英國致電客戶。有受訪員工告訴 Poster,他們徹底陷入假身份中,上班時間與現實生活完全割裂。

因口音不同而出現的騷擾問題一直都很嚴重,例如「衛報」2011 年報道,一名印度電話中心員工指自己「受難地用美國腔」說話,而在電話中,不斷有充滿怒氣的美國人懷疑其所在地。記者 Arnel Murga 去年撰文指,自己於菲律賓電話中心打工時,雖然已接受公司提供的語碼轉換(code-switch)培訓,甚至改名,仍難以應對客戶的斥責,及假裝聽不懂他的美式英語。

Poster 認為,即使 Sanas 可完美合成口音,也未必能幫助電話中心員工。她說:「那掩蓋不到外判的存在,或者電話可能不是來自美國,即使你用不同的名字或不同的口音,客戶仍然可以分辨出來。」

工人權益的非議,仍無損 Sanas 的發展步伐,目前已有 7 間外判公司選用其服務,未來甚至計劃在印度開設總部。Sarim 說:「我們預計這不會有甚麼不好的結果,事實上,我抱持相反的看法,即這是一個改變國民生產總值(GDP)的產品。這將為菲律賓帶來數百萬個職位空缺,為印度帶來數百萬個職位空缺,為原本不能參與該市場的地方帶來數百萬個工作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