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稿】 自然和諧為本的北歐建築

A+A-

文:康梓泠 Bosco Hong
圖:Lorraine Cultfish、Mary Leung

在北歐,一切發展,尤其近代建築,主張貼近大自然與環境諧構思為本。

當全球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都聚焦英美,沉默地主宰多個全球範疇的北歐,卻鮮為別人熟悉,對香港人而言,更是陌生,特別是文化藝術,包括建築。若不計算俄羅斯在內,那麼從香港飛往歐洲的最短距離,要數瑞典斯德哥爾摩,直航只需 11 小時,回程只 10 小時。

儘管人類從百萬年前的洞穴棲息,進化到在雕欄玉砌的樓房屋宇裡居住,但石屎水泥不該成為人與大自然的隔閡,成為自我埋葬的一副棺材。北歐人相信,跟大自然共存,善用天然資源,才是最適合人類生活的狀態。

和諧是首要條件

北歐人尤其瑞典,追求寧靜樸素謙和,難以容忍奢華囂張,准許標奇立異,但拒絕破壞原有氛圍。如果在斯德哥爾摩起一座建築,先決條件是要將新建築融和周遭固有環境。

Sven Harrys Art Museum 圖片來源:sven-harrys 官方網站
Sven Harrys Art Museum 圖片來源:sven-harrys 官方網站
香港建築中心主席陳翠兒與 Sven Harrys Art Museum 建築師 Anna Söderberg。
香港建築中心主席陳翠兒與 Sven Harrys Art Museum 建築師 Anna Söderberg。

當瑞典富商 Sven Harrys 決定在昂貴的居住地段,於一個城市公園旁,蓋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私人美術館時,當地居民非常反對,因為他向來以浮誇鋪張見稱,居民擔心美術館外觀與原有的社區環境割裂,格調庸俗不堪,破壞公園休憩氣氛。多年商議,建築外貌圖則一改再改,並得到附近居民同意,方能動工。

Sven Harrys Art Museum 圖則的大門有棵近百年大樹,砍掉只會換來公憤,因為在北歐,是人遷就大自然,而不是大自然紆尊降貴去成就人類發展。再有錢的富商更無情可言,大自然不是用錢能夠衡量。所以美術館大門輕輕偏移,保留巨樹。換轉別的國度,隨時一座三尖八角、與周遭不協調的建築說蓋就蓋,居民哪裡有反抗餘地?

美術館內以樸實為主,地板並非常見的北歐樺木,反而用經琢磨過的天然黑色石塊,配以偌大的寬闊玻璃,從天花到地板,引進每一絲陽光,室內潔白的牆壁將光線反射到每個暗角。

北歐年享日光短暫,臨近北極的斯德哥爾摩,冬季日照時間不足十小時,常常出門歸家時份皆是黑夜,經年累月,陽光便成為北歐人最珍貴且不可多得的瑰寶。每逢日照時間最短的冬至,瑞典人便會大肆慶祝,因為此日之後,日照時間便會愈來愈長,直到夏至。冬至那天,年輕少女裝扮成代表光明 St Lucia,手持蠟燭,象徵光輝將再蒞臨大地,跟農曆新年迎財神相似,當然意義高下不可類比。

這座建築,安靜地與其他建築共存,美術館的定位亦提升了社區的層次,更漸漸成為地標,像古時市集廣場旁的教堂,成為聚集當地才俊之地,並演變成都市人的心理治療中心。Sven Harrys Art Museum 策展的美術展覽,讓長年埋藏於黑暗時份的瑞典上班族,在營營役役的熱鬧繁忙後,得到安靜,面對心靈。

瑞典人值得擁有這種生活,講求公平分配的社會主義,讓他們擺脫追求口腹之欲的生存狀態,成為渴望心裡平和與滿足。建築要求優美開闊,與環境共融,因為北歐人明白這是健康的一部分,醫術發展再快亦不夠,心理對生活健康的影響也很大。種種一切,在一個民以食為天的喧嘩世界,是不可能明瞭。

建築科技從大自然取材

氣候曾經是北歐社會發展的一大議題。北歐經年寒冷,僅有數月夏天。但所謂夏天,氣溫也不過 25 度,算是香港的秋天。但暖爐燒柴,黑煙到處,而且伐木過度,不是遙遠之策。所以瑞典在 18 世紀出現木材短缺時,瑞典人醒覺過來,明白天然資源總會耗盡。建築師 Carl Johan Cronstedt 便發明出能保溫的圓柱壁爐 Kakelugn,用磚頭建造,以空氣循環方式,只須燃木一次,便能讓室溫連續 12 小時保持 23 度 。這種壁爐,直至今天,依然在北歐盛行,特別在偏遠地區。

北歐五國,挪威和瑞典的森林覆蓋率,約莫七成,天空一直蔚藍,空氣清新。所以有國家說冬天燒煤讓空氣污染嚴重,是無可避免的結果,人民亦欣然接受這個答覆時,難免見到北歐人嘴角微微上揚。

北歐人還是覺得燃木取暖太過奢華,焚化垃圾轉化熱能,便開始在瑞典盛行。在瑞典的暖氣及洗澡的熱水,還有經年渴求的電力,都是靠焚化塑膠和廚餘來提供。擔心空氣毒害?焚燒經挑選的垃圾,加上層層過濾,產生出的氣體,比烤肉造成的環境傷害還要低。

暖氣系統的發展,到此以為是絕頂?北歐人覺得尚有不足,因為還是在耗費資源。天地萬物,該循環不息,不能此消彼長。無中生有的熱能,還是造成損耗,既然人體天生發熱,何不將此儲存再用?

瑞典斯德哥爾摩中央車站,設有大量水管,將每天 25 萬人流的體溫吸收,除了為車站於冬天保溫,更傳送到距離車站不遠的建築 Kungsbrohuset,轉換暖氣使用。

由丹麥建築發展公司 NCC Construction Denmark 發起的 Dome of Visions,便是希望透過特製建築,記錄人體資源,在寒冷及暖和的不同氣候下,如何轉換成另一種資源使用,繼續減少耗費大自然天賦珍貴素材。

北歐進步至此,但仍有很多國家遙遠落後,每每有人凍死於家中。圓柱壁爐技術誕生 200 多年了,是為甚麼很多人連溫暖的權利也沒法享有?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但似乎永遠不能解決,因為那裡不是北歐,一個曾經在他國已有千年文明之際,被人視為野蠻的維京部落。

位於瑞典皇家理工學院是正中的 Dome of Visions。
位於瑞典皇家理工學院是正中的 Dome of Visions。
已有 200 多年歷史的圓柱磚砌壁爐,燒柴一次可供暖 12 小時。
已有 200 多年歷史的圓柱磚砌壁爐,燒柴一次可供暖 12 小時。
瑞典公共圖書館,照亮全場的不是燈泡,而是從天頂直射下來的日光。
瑞典公共圖書館,照亮全場的不是燈泡,而是從天頂直射下來的日光。
六月上旬,香港建築中心一行 40 多人,前往北歐考察。
六月上旬,香港建築中心一行 40 多人,前往北歐考察。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