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國際貨幣的起源

A+A-
SPANISH MILLED DOLLAR
18 世紀西班牙銀元隨太平洋白銀之路擴散,建立起銀本位制。

史上第一種國際貨幣不是美元,而是白銀;不在 20 世紀發明,而是早於 16 世紀通行。史家對全球貨幣起源有多種看法,其中一種為西方視角,以 1565 年西班牙商船隊首度往返亞洲與美洲為起點,又有一種是中國觀點,以 1540 年代明朝帝國大量需求白銀為契機,促成洲際貿易,並誕生第一批世界貨幣。

西方視角:太平洋白銀貿易之路

長久以來,英美史家述及全球化的起源,往往聚焦 18 世紀中葉不列顛帝國的殖民擴張,而忽略了前海上霸主西班牙的影響力。「白銀之路:中國、西班牙美洲及全球化的誕生」(The Silver Way: China, Spanish America and the birth of globalisation 1565-1815)一書以 1565 年西班牙航海家烏達內塔(Andrés de Urdaneta)的太平洋遠航為現代全球化的起點,可堪補遺。

「白銀之路」一書主張西班牙商船往返美洲亞洲才是全球化的開始。
「白銀之路」一書主張西班牙商船往返美洲亞洲才是全球化的開始。

16 世紀中葉,西班牙統治近半南北美洲,當時早有船隊橫渡太平洋,從今日墨西哥南部的阿卡普爾科(Acapulco)出發到菲律賓,需時約 3 個月,但從亞洲駛回美洲的航道兇險,未曾有人順利往返,而烏達內塔的貢獻正正在於發現了「回程」(tornaviaje):從馬尼拉出發,先隨季風順風北上,繞北太平洋借西風東駛,至北美海岸再向南航行,最終以半年航程抵埗阿卡普爾科。

既有雙程往返,貿易便隨之興起。西班牙對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等貨物需求甚殷,新大陸的白銀在中國則十分渴市,但兩國並無直接互市,而是通過馬尼拉華商交易。1570 年代,白銀之路(Ruta de la Plata)開通,馬尼拉大帆船(Manila galleon)貿易起步,寓意全球洲際海上貿易之始,對應地中海霸權之末(1571 – 1669),西班牙銀元(Spanish milled dollar)亦隨之通行世界,確立全球通行貨幣體系。

西班牙白銀對全球金融體系影響深遠,譬如港元之所以是「Hong Kong dollar」而非「Hong Kong pound」,肇因 19 世紀中葉香港英殖之初,奉行金本位的英鎊供應短缺,難以普及,而白銀量足,早成大眾經濟活動的通用貨幣,殖民政府唯有放棄推廣英鎊,沿用西班牙銀元體系,鑄發香港銀元,襲稱「dollar」。自此至 1935 年,香港都奉行銀本位制。

中國視角:明朝吞全球近半白銀

馬尼拉大帆船貿易興起之時,中國正值晚明,以史學家黃仁宇所形容:「一個停滯但注重內省的時代」。明朝海禁國策規定「片板不許入海」,以滅倭寇為名(所謂倭寇,其實絕大部分是中國人),重農抑商為實,海上貿易一度絕跡,直至隆慶元年(1567 年),方才重新「開海」。究其原因,還是在於白銀。

嘉靖明令復行金銀交易,為明朝轉向海外尋求白銀埋下伏線。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嘉靖明令復行金銀交易,為明朝轉向海外尋求白銀埋下伏線。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明太祖朱元璋廣發大明寶鈔,下令禁用金銀,後來因濫發而造成通貨膨脹,紙鈔作廢,民間幾乎全用碎銀交易。至明英宗「弛用銀之禁」,改糧食貢賦納為白銀上繳,「朝野率皆用銀」,等於承認白銀的法定貨幣地位,嘉靖年間更為白銀正名。萬曆年間更加徹底,張居正行「一條鞭法」,將田賦、徭役均改為白銀上繳。

明朝民間之所以有碎銀流通,源於元朝通貨膨脹,百姓紛紛易紙鈔為銀錠,民間於是囤積大量白銀。然而,明朝銀礦稀缺,「天工開物」記載,一半以上白銀產自雲南,而雲南年產量不過 10 萬両,對比嘉靖年間太倉全年歲入 200 萬両白銀,實不足以應付政府開支。面對銀荒危機,明政府的做法是開放海禁,經商進口白銀。

明朝紙鈔通脹嚴重,民間紛紛轉用碎銀交易,政府其後跟隨,白銀因而極度渴市。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根據陳雨露、楊棟所著「中國金融史 3000 年」,自「隆慶開海」之後,西歐對華轉口貿易大量興起,多經呂宋、日本、馬六甲、台灣及澳門,入口中國的生絲、棉織、瓷器、香料、白糖、小麥、沉香等貨物,而明政府只對一樣舶來品有感興趣:白銀。當時一艘小型外國商船也載有上千條白銀,1985 年一艘在萬曆年間沉沒於東南亞海域的葡萄牙商船出土,船上裝滿足足一萬公斤白銀。

當時西班牙貴為海上霸主,據指獨佔全世界三分一白銀,但大明帝國亦不遑多讓,同佔全球三分一白銀量,若據美國學者 Ward Barrett 研究,若然計上走私,新大陸有近半白銀最終流入中國。據經濟學家朱嘉明所述,中國對白銀的龐大胃口,推動日本、朝鮮、越南和東南亞貨幣體系白銀化,促成白銀成為世界主要結算貨幣,而促進南美銀礦開採,又助長龐大殖民帝國,因而有史家認為明朝「以白銀供養未來的敵人」,以及間接導致英國工業革命。

自明以降,中國政局與白銀結下不解緣--例如崇禎末年海外白銀供應驟缺,導致物價飛漲,民不聊生,白銀流入獨肥東南地區,西北享受不到好處,遂有李自成、張獻忠等流寇四起,終於明朝覆亡--陷入所謂「白銀糾纏」--亦即全球經濟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