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願淪為配角,微軟 CEO 的股價翻倍之術

A+A-
微軟第三任行政總裁納德拉。 圖片來源:路透社

曾經被視為日暮西山的微軟,近來似乎有著回春的跡象,第一財政季度(截至 9 月 30 日)總營業額年增 12%,為 245.4 億美元,比分析師預估的高出 10 億美元,股價首度突破 82 美元,來到歷史新高。6,000 億美元的市值,更是自 2000 年網絡泡沫化以來最佳表現。

寫下這一頁近乎滿分成績表的,是微軟第三任行政總裁納德拉(Satya Nadella)。他上任以來,讓微軟的股價從 40 美元一路上升到 80 美元,足足翻了一倍。

時間回到 2014 年 2 月,納德拉上任當天。那時候的蘋果的手機與平板業務如日中天,Facebook、Google 正在忙著瓜分全世界的媒體產業,亞馬遜從電子商務一路發展到雲端服務,沒有人對微軟的未來抱持著期望。納德拉接手的,是一塊腐朽不堪的招牌。

當年比爾蓋茨(Bill Gates)創立的微軟,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工作環境,不時都在腦力激盪、發揮創意,集結了全球最優秀的腦袋於一身;繼任的共同創辦人鮑爾默(Steve Ballmer),則是一個效能管理高手。

在他們兩人的強勢領導下,微軟上下充滿了效能至上的「狼性文化」。團隊中其中一部分人只要被認定為「優秀」,升官加薪無往不利;另一群人的表現無論再好,只要在其團隊中落後,就會被視為拖油瓶,隨時都會面臨被解僱的威脅。

一位微軟高層主管指出,在這種畸形的業績制度下,員工無時無刻想著如何比贏隊友,以免成為團隊的包尾:「這就像一群被獅子追趕的人。為了活命,你不必跑得最快,你只需要比最慢的人快就夠了。」

這種文化形成官僚風氣,阻礙了微軟早期的創新動力。沒有人看好納德拉能改變這個現狀,但這位來自印度南部大城海德拉巴(Hyderabad)的木球迷卻運用了木球競賽中的獲勝技巧:團隊第一、同理心才是領導的核心。

2014 年,Satya Nadella 宣佈推出 iPad 版 Microsoft 程式,對外界展示出 Microsoft 的改變。 圖片來源:Microsoft/YouTube

他一邊宣揚理念、一邊傾聽忠告,讓原本內鬥惡劣、勾心鬥角的微軟再次團結,並重新擬定新的策略方針,把過去高度依賴的軟件授權的業務轉型為雲端服務。其中最大的關鍵,在於對微軟的重新定位。

2015 年,納德拉手持 iPhone 演繹自家產品如何在蘋果的產品上運行。此舉等於是承認蘋果設備的主宰地位,在鮑爾默掌權時期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但也證明了微軟終於放下 PC 時代的老大心態,轉而甘願當對手的配角,成為一個提供服務的「工具商」。

事實證明,這樣的轉變帶來了高度成長,光是雲端業務就帶來了 200 億美元的業績,整家公司彷彿脫胎換骨。「別再期待 1990 年代的零和策略至今依然適用。」納德拉說:「假設我們被視為封閉、好戰,還對顧客捂住雙耳,只想著從他們身上撈錢,就別想還會有顧客、資訊總監和行政總裁願意信任我們。信任是商界唯一的通行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