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淘比特幣,等於淘空能源?

A+A-

儘管指比特幣市場是泡沫之聲不絕於耳,但不少礦工,仍日以繼夜、夜以繼日的「挖礦」。這種「挖礦」不需安全帽、鑽井、爆破品,只需電腦加上電力,儼然 21 世紀淘金潮。然而,由於開採比特幣的難度愈來愈高,意味需要運算能力更強大的超級電腦,令用電量亦有所增加,現時甚至達到耗費大量能源的境地。據統計,過去一年,全球花在挖比特幣的用電量,已超越整個愛爾蘭的電力消耗。

據虛擬貨幣分析公司 Digiconomist 發佈的比特幣能源消費指數(Bitcoin Energy Consumption Index)顯示,每年「挖礦」耗費的電量超過 3 百萬兆瓦時(TWh),足夠為約 300 萬個美國家庭供電。就開採比特幣對環境、能源的影響而言,氣象學家 Eric Holthaus 直指:「這是不能持久的軌道(unsustainable trajectory)。」同時,他擔心電力需求持續,終將導致能源枯竭,即使研發可再生能源,亦難以滿足這頭礦洞巨獸。

開採比特幣的超級電腦會產生大量熱能,故亦需持續散熱。

事實上,Holthaus 的憂慮不無道理。挖掘一枚新的比特幣,如同計算一道複雜的數學題,而這些問題隨著每次解答,將變得愈來愈困難。在 2009 年,比特幣面世初期,「挖礦」是輕而易舉的事,使用家庭電腦亦能辦到。但當參與人員及比特幣開採數目增加,比特幣區塊鏈中的運算難度亦相應提高。因此參與者需要投入效率更高的運算工具、更長時間、更多能源,才能取得以前輕易採得的比特幣。當中的難度只會不斷上升,開採成本亦然。

通常來說,「挖礦」過程所使用的能源多為化石燃料。劍橋另類金融研究中心(Cambridge Centre for Alternative Finance)一項研究表明,58% 的比特幣「礦場」,位於以燃煤為主的中國。其中,內蒙古便為挖幣公司提供大量低廉的電力;Digiconomist 公司分析指,在內蒙古,成功開採一枚比特幣,等於一架波音 747 客機在一小時內的碳足跡。

依照各項分析數據,Holthaus 假設若現況持續,將為人類帶來能源災難。他預測到了 2019 年 7 月,開採比特幣將比美國現時整體的電力消耗更高;至 2020 年 2 月,更會與今天全球的電力消耗均等。他認為,現已到了改革虛擬貨幣開採模式之時,並期望有日能夠減少新幣生成所用的電力。

不少人也注意到比特幣帶來的潛在能源危機,可再生能源因此大有市場。在四川省,既有大量水力發電的比特幣礦場,能源價格亦同樣低廉。除此之外,有人提出使用太陽能,為比特幣採礦業務供應能源,以減少使用化石燃料對環境的破壞。此外,有人主張研發運算能力能更高、更節能的處理器,以減少運算過程中的用電量。

縱然可從能源、硬件方面著手,比特幣仍有一項難解的結,即開採難度只會上升,直至共 132 年的開採週期完結,2,100 萬枚比特幣悉數挖出。憑藉清潔能源及硬件升級,能否滿足將來的能源需求將成一大疑問。別忘記比特幣的核心概念之一,正正在於其開採難度日益提升,以避免比特幣大量湧現,令自身保持以罕為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