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都市的摧毀與再構

A+A-
新宿曾是日本年輕人聚集地,但現已成為觀光熱點。

可能是「多啦 A 夢」和「櫻桃小丸子」之類,以日本 6、70 年代為故事背景的長壽動畫印象太強烈,許多人對下町與商店街組成、充滿活力與人情味的日本平民風景擁有無限的幻想。這種東方主義式對他者的視覺,將遙遠的他鄉想像成平面而符合一定固定特質的空間。

然而,幻想非我們異邦人的特權,日本在 2000 年代頭曾盛行過一股「昭和熱潮」。「三丁目之黃昏」(2005)將昭和 30 年代的東京下町描寫成「生活雖艱苦,但充滿希望與人情味」的生活空間。稍早開幕的新橫濱拉麵博物館,也是同樣的操作,將杯麵剛剛被發明的昭和年代街道再現。

電影「永遠的三丁目的夕陽」劇照。

這個「過去時空」當然只是想像,高度成長期的都市發展早就把東京改頭換面。特攝影片中的東京無論如何被摧毀,下一集播出之際又彷彿沒有發生過一樣被重建。摧毀與重構的高速性,隱喻了當時東京都市建設的進程快得連生活感覺也無法捕捉。尤其 6、70 年代經濟好景,加上一連串的社會運動,發展的節奏不斷將「過去」拋離。這很難說是好還是壞,好的是社會充滿改革的活力,但壞的是一旦停下來,就無法避免的懷念過去 —— 而事實上 90 年代經濟衰退後,懷舊的熱潮就撲面而來。

筆者想起寺山修司的著名電影「死者田園祭」(1974),結局名垂千古的一幕是:主角與 20 年前的母親在家中默默吃飯,四面牆壁驀然打開,場景竟然是車水馬龍的新宿東口。磯崎新評這一幕為「年青人的反抗性與活力,將母性的封建空間打破」。60 年年末的新宿曾經是社會運動最火熱的地方之一,1969 年反越戰的日本年青人在新宿西口地下廣場聚集示威,事件最終以警察強制排除作結。這就是著名的「這裡是通道,不是廣場」廣播的由來。

電影「死者田園祭」劇照。

90 年代前的新宿曾經是年輕人聚集的地方,性質有點像香港的旺角。但外國人湧入加上觀光產業發展,結果是新宿漸漸失去潮流文化中心的機能,成為純粹名店與手信的旅客服務地,變成香港廣東道一般,以遊客為對象的都市空間。而年輕人則於解體的中心往外擴散,進入周邊地區,如中野、高圓寺一帶,年輕文化中心的新宿不再。

昭和街道在外國人如我們的眼中,塑造了日本生活空間的原風景;另一方面,在日本人眼中也透過注視「時空中他者」的視線,再想像不復存在(甚至重來都沒有存在過)的生活。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