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情侶:我們不是不婚,只是我們不急

A+A-

受人口老化問題困擾,各國政府積極催婚,比當父母的還拼命。年青人似乎不為所動,踏入 30 大關也沒想要成家立室,不少人甚至享受純當床伴。但交友網站 Match.com 的最新研究發現,千禧世代對終身大事甚為謹慎,所以只是不急,並非不婚。研究戀愛關係的人類學家 Helen Fisher 形容,他們追求「速食的性,緩慢的愛」,雖把上床看得隨意,卻把婚姻看得實際。

交友網站 eHarmony 就美國成年人的戀愛關係進行調查,訪問約 2,000 名已婚或擁有長期伴侶的人士。結果顯示,25 至 34 歲的受訪情侶確較上一代晚婚遲生育,卻也花較長時間在婚前認識彼此,部分更是愛情路上的長跑選手,結婚前已經相識或交往 10 年。受訪的年輕情侶平均會在相處 6 年半後結婚,較其他年齡層的平均 5 年要長。專家認為這與人口普查錄得的晚婚趨勢吻合 —— 美國男女的平均結婚年齡,由 1970 年的 23 和 20.8 歲,上升至去年的 29.5 和 27.4 歲。

24 歲的 Julianne Simson 與 25 歲的 Ian Donnelly 正是一例。他們從高中談戀愛,大學畢業後同居,而 Simson 自覺「太過年輕」去談嫁人。「我仍在摸索很多事,待人生較為安定才會結婚。」她想先清還學生貸款和確保收入穩定,還想多去旅行、嘗試不同工作甚至研讀法律。「因為結婚是一種夥伴關係,我希望對人許下承諾前,了解自己的為人和有何經濟能力。」她坦言:「我媽說我毫不浪漫,但我明白婚姻不只是愛情。假如只有愛情,我不肯定它能否長久。」

Julianne Simson 雖與同居男友感情穩定,但自覺年紀尚輕,表示多經閱歷才會結婚。 圖片來源:Julianne Simson/Facebook

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及其他研究兩性關係的專家均指,這種實際至上的婚姻觀現為常態。男女都想在成家前打拚事業,背負學債的人亦擔憂難以置業,有些則對生養孩子有所顧慮。但最重要的是,他們渴望擁有鞏固的婚姻基礎,從而白頭到老避免離婚。加州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 Benjamin Karney 指出:「大家延遲結婚,不是因為看輕婚姻,而是因為看重婚姻。」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學家 Andrew Cherlin 的口中,這些被稱為「頂石婚姻(capstone marriage)」。

Cherlin 博士解釋:「頂石是在建築拱門時最後放上的一塊石頭。婚姻在過去被當作邁向成人的第一步,現在則成了最後一步。對很多愛侶而言,婚姻是在人生其他部分都置辦妥當後才做的事,然後與親朋好友慶祝。」Fisher 博士亦表示,正如童年和青春期在現代愈發長久,求愛和承諾之路也是如此。「在共諧連理前的漫長階段,你有時間認清自己,學習與伴侶相處。所以當你步入教堂,你知道自己擁有甚麼,並有信心維繫。」

Fisher 博士又指,大眾對性行為持開放態度,大部分單身人士卻渴望一段認真的感情。以 Match.com 的調查為例,在超過 5,000 名 18 歲或以上的受訪人士當中,他們大多是由朋友、初次約會或床伴關係展開交往。但在擁有性伴侶的千禧世代當中,逾半數人表示由此成為戀人,比例略高於 X 世代的 41% 和嬰兒潮世代的 38%。40% 的千禧世代受訪者則表示,自己是從純友誼關係發展成戀愛關係,其中有近 3 分 1 人更從戀愛關係進展成長久交往的伴侶。

Alan Kawahara 與 Harsha Royyuru 就是「按步就班」的一對。二人在大學相識,不久成為好友。Royyuru 直言「當時已很喜歡 Alan」,卻在翌年春天才開始約會。畢業後為了工作,他們分隔異地,只好談遠距離戀愛,直到兩年後同在洛杉磯定居。Royyuru 認為異地戀很苦,但令「個人和這段關係得到成長,讓我們認識自己。」相戀 7 年,Kawahara 近日求婚成功,只是 Royyuru 表示:「我跟父母說,至少要等 18 個月。他們很不高興,但我向來獨立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