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來說,9 月已無開學這回事很久了,但多年以來,對這個月份仍有期待。因為每年 9 月,都有新一輯的「假面騎士」(又譯「幪面超人」)開播。
這兩年的「假面騎士」,無論是角色造型,還是故事的世界觀,都特別有看頭。跟日本天皇退位有一定關係,因為「假面騎士」系列作品一般以日本年號來區分,舊世代是「昭和」,新世代是「平成」,但幾個月後「平成」將成歷史。明仁天皇已定於明年 4 月退位,同時為民方便,不礙曆法計算,會在 2019 年元旦改元。即將結束的「假面騎士 Build」,就是平成時代的最後一部完整作品,而新一輯「假面騎士 Zi-O」,主人公會是平成最後一位騎士,同時是新年號的第一位騎士。
平成之末,同系第二十人,Zi-O 隱含了 20 之意,而這一代的主題是手錶,明顯要玩時空穿越。我本身也特別愛錶,雙重情感之下,對今年橫跨兩大年號的作品分外期待。來自 2068 年的未來少女,回到 2018 年並告訴男主角,在不久的將來,他將會成為毀滅時間的魔王 Zi-O。故事套路似曾相識,跟 10 年前干擾平行世界而被其他騎士視為敵人的 Decade 有點相近,畢竟兩者都是平成世代紀念作。
在當時,為了致敬平成 10 周年,Decade 開創了亂入其他故事作品的先例,即是名正言順翻炒舊有角色,概念雖好,但可惜眼高手低,好壞參半。在 Decade 後的新 10 年,痛定思痛,就演變成不同世代共用同一個世界觀,令日後故事合併時不再那麼突兀。今年的電影劇場版(全名太長,叫「假面騎士平成 Generations FINAL Build & EX-AID with 傳說騎士」),除了新代角色聯乘,還有不少舊角色回來續演,事隔幾年,福士蒼汰再度蠟起飛機頭,而渡部秀和三浦涼介飾演的 OOO 和 Ankh,也終於久別重逢,看到這幾幕很難不流下時代的眼淚。
誠然,「假面騎士」和時代一直有著緊密關係。除了因為一年一輯,作品逐年累積,也因為故事設定本身具有時代色彩。早前某位「巴打」收藏多年的變身腰帶疑似被女友扔棄街頭,同好路不拾遺,逐一撿起,再放上社交網站希望尋找失主,完璧歸趙。別人眼中的塑膠玩具,擁躉眼中,不但是無價寶,若能細心一看變身腰帶的設計,更是社會變遷的見證。
變身(Henshin),是「假面騎士」始終如一的關隘,「點知邊個打邊個」,或「邊個變身係邊個」的話,變身腰帶是其中一個時代線索,因為「假面騎士」世代眾多,從玩具設計到故事的世界觀,都要講求合時,而變身腰帶的設計元素,更不時呼應著社會潮流和科技。以我理解,平成世代約略梅花間竹地分為「傳統/昭和」、「科技」和「魔幻」3 種風格,既可保持新鮮感,令前後作不會太相似,同時照顧了對「昭和」舊世代有情意結的資深擁躉。
在 2002 年,平成第三作龍騎(Ryuki)玩過「契約獸」這種魔幻風格後,下一部就是相當 Cyber 的 555(Faiz)。555 指的其實是手機指令,而變身腰帶正是一部日系摺機(但不是 Smartphone)。當年 3G 才剛剛流行,學生界、年輕人之間逐漸開始使用手機通訊。還記得「笑笑 K,再見 Jay」,周杰倫在布拉格拍攝的「聲色繫情緣」廣告嗎?同樣是 2003 年的產物。及後,Sony Ericsson 推出了 K700,還有 Motorola 的 V3,都是我印象中最能代表那個時代的手機型號。
要數平成最出名的「假面騎士」,十多年來後無來者,尚未有人能夠挑戰佐藤健飾演的野上良太郎 —— 電王(Den-O)。非常成功地結合了日本鐵路、時間旅程和神話故事等題材的電王,魔幻元素以外,同樣反映著社會應用科技的遞進。由於主角會被桃太郎、浦島太郎和金太郎等神話人物上身,佐藤健本身就要扮演好幾種人格,變身姿態多不勝數,反之,電王的變身腰帶卻是眾多世代之中最簡單的,刷一下手上的「騎士護照」就可以跟魔神合體,成為電王。其設計意念是源自「入閘拍卡」的動作。香港在 90 年代末就有八達通了,但翻查資料,由日本鐵路公司聯合發行的 IC 卡,即「日本八達通」Suica,到 2007 年才支援東京的私營鐵路和巴士服務,而且,IC 卡當時在非心臟城市仍是一種新技術,很多縣市的區域性 IC 卡,都是 2006 至 2009 年才開始流通。而電王在 2007 年開播後幾年人氣不減,甚至成為鐵路之友和推廣 IC 卡的代言人,從社會貢獻來說,也超越了一代騎士的成就。
而在新近 10 年的「假面騎士」設計中,仍然處處時代與科技的痕跡。譬如首次由二人變身的 W,其變身腰帶就是 USB 插槽,更換不同的 USB「記憶」來改變形態。另一個相當特別的設定,出現在前幾年的 Drive,主角是如今紅到發紫的竹內涼真。在劇中,他的拍檔就是他的變身腰帶:大叔聲線但經常彈出顏文字表情撒嬌的「腰帶先生」。致敬「高智能方程式」的雷神之外,同時亦對應了近年漸趨成熟的導航技術、智能裝備,以及由 Siri 這類人性化 A.I. 延伸而來的人機聯想。就連 Drive 的最後敵人,都借用了一套近年常見於科幻片,將思想記憶上載到雲端資料庫的科幻設定,情節翻轉相當精彩。隨著故事發展和主要角色的死亡(歷年「假面騎士」戰死的情況不多),隱隱覺得,Drive 後半部分的故事太不簡單了,對幼齡觀眾來說可能有點沉重。
畢竟,始自昭和時代,「假面騎士」已有 40 多年歷史,即將第 2 次更改年號,觀眾群年齡距離頗大。近年作品明顯有風格參差,有時歡樂詼諧,有時意外悲壯,看得鼻酸難捨。但對一個「假面騎士」觀眾來說,時間確實永遠是一個最重要的主題。長大、世故,然後懷念,但年年不改,是每週 30 分鐘的時間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