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康宇:國產遊戲如何「絕地求生」?

A+A-
騰訊遊戲「和平精英」把擊斃改為揮手道別;圖為遊戲畫面。

自 2000 年起,中國國務院通過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限制包括網絡遊戲在內的互聯網內容及活動。直到 2015 年局部開放國產遊戲市場,但所有內容依舊都必須經中國廣播電視總局審查。月前廣電總局更新了電腦網絡遊戲審批指引,並恢復了中斷近一年的國產及進口遊戲的審批,隨即成為中國網民熱話。

根據網民討論資料,在新指引下電腦網絡遊戲不能使用英文字,或無模棱兩可的名稱(例如不能叫做上海競技遊),不能包括宗教、迷信、算命、綠色血等「非科學」內容。打鬥場面不能出現任何顏色的血液,屍體亦需盡快消失。加上舊有的黃賭毒禁令(遊戲內容不能出現色情、賭博及與毒品有關的內容)、英文字禁令(遊戲界面不能使用 Level up、Game over 等英文字眼)等等,可見將來國內電子遊戲開發只會愈來愈嚴格。為了逃避國內審批限制,部分中國遊戲開發商改為到外國遊戲平台,例如 Steam 進行發佈,當中亦不乏人氣作品。

在種種制肘之下,中國網絡遊戲市場依然極為龐大。根據「2018 年中國遊戲產業報告」,中國遊戲市場的實際銷售收益近 2,000 億元人民幣,用戶人數超過 6 億,為全球最大玩家市場。而事實上中國政府對於國內網絡遊戲的規管,可以說是欲罷不能。一方面,中國政府希望放寬電子遊戲市場規管,滿足市民大眾對於電子娛樂的需求,及釋放相關的經濟潛力,甚至對外輸出文化「軟實力」;另一方面又自知力有不逮,國內電子遊戲發展技術落後,開放市場只會被美日韓為首的電子遊戲開發商瓜分。

雖然是按照「絕地求生」玩法製作,但冠軍不再「食雞」慶祝,而是改吃蛋糕;圖為「和平精英」遊戲畫面。

雖然在過去十年中國龍頭開發商騰訊成功收購歐美各大小遊戲公司,包括全球大熱遊戲「英雄聯盟(League of Legends)」母公司 Riot Games,並以其模式開發出「王者榮耀」,但國產遊戲發展一直就欠缺創新為人詬病。例如近日騰訊推出所謂「自研打造」的手機遊戲「和平精英」,明顯是直接借用旗下代理的另一遊戲「絕地求生(PUBG)」的模式玩法,再根據廣電總局審批指引度身訂造以求獲批。

相比起其他文創產業,中國網絡遊戲發展相對落後。除了社會文化上抗拒網絡遊戲(官媒「人民日報」稱之為精神鴉片),認為虛擬世界荼毒心靈,同時又懼於其他政治意識形態透過網絡遊戲滲入中國。反觀外國,電子競技項目發展如火如荼,亦逐漸受國際認可為一項專業運動。國產遊戲如何在國際市場上成為「和平精英」、「絕地求生」,對於開發者來講相信比遊戲本身更具挑戰。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作者為英國劍橋大學社會學博士。曾於香港任職媒體公司及公關部門,對創意經濟發展略知一二。熱愛香港文化,深信香港能成為亞洲最有文化實力的國際大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