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德國下,猶太人的資產轉移潮

A+A-
在納粹黨的極權統治下,猶太人受到殘暴的迫害,以致流離失所、流亡各國。 圖片來源:Mondadori via Getty Images

在納粹黨的極權統治下,猶太人要麼被送進集中營,要麼流離失所。在迫害過程中,納粹黨先要求他們註冊國內外財產,再把其資產全數充公。為免積累多年的財產付之一炬,猶太人開始轉移資產,瑞士銀行就是其中一個目的地。戰後,基於銀行的保密協定,遇難者的後代花了漫長歲月,以討回祖先的財產。

瑞士的銀行制度被喻為世上最安全,嚴格保障客戶私隱。著名銀行有瑞銀集團和瑞士信貸集團,多年來為世界各地的權貴管理資產。洛桑大學歷史學教授 Sébastien Guex 指出,早在 19 世紀末,瑞士銀行已經發展出客戶保密制度。當時瑞士的金融家認為,國內城市難以與歐洲金融重鎮如倫敦、巴黎和柏林較量;而眼見各個歐洲強國都開始加徵重稅,以維持福利和軍事開支,於是想到以保密原則吸引外資湧入避稅。

瑞士銀行的保密原則,加上當地傳統的中立國地位,令各方勢力在一戰時期紛紛到瑞士開戶。在 30 年代初,全球經濟大蕭條,瑞士的銀行也面臨經營危機,於是,瑞士政府在 1934 年正式訂立「瑞士聯邦銀行及儲蓄銀行法Swiss Federal Act on Banks and Savings Banks)」,客戶保密制自此受到聯邦法律保障。

法例推出之時,湊巧就是德國猶太人苦難的開端。1933 年,國會縱火案後,納粹黨主導的國會通過「授權法案(Enabling Act)」,容許希特拉繞過國會頒佈法令,一項項針對猶太人的政策就此推出。面對經濟大蕭條,德國有 600 萬人失業,希特拉重振軍事產業以創造就業,又增加公營開支以刺激內需,構成自給自足的「封閉經濟」(Autarky)。

歷史學家 Götz Aly 的著作 Hitler’s Beneficiaries 提到,納粹黨要應付政府龐大支出,就向猶太人的財產動刀。當年,納粹黨宣稱猶太人只佔德國人口不足 1%,卻佔據全國 20% 財富。初時他們對猶太人課以重稅,後來於 1938 年 通過法律要求猶太人註冊財產,以便直接充公。

根據史密森尼學會的數字,1938 年時 70 萬猶太人登記了總值 70 億國家馬克(約 218 億港元)的財產(註),後來德軍四處侵略,西至法國,東至蘇聯西部,四出掠奪猶太人的財產。在此之前,其實很多猶太人已把資產轉移到外地,特別是瑞士的銀行。可是,這批猶太人之中,不少命喪於納粹德國的暴政,死前都未能領回財產,其中一位就是 Greta Beer 的父親。

Beer 當年在瑞士的法語學校讀書,父親則是羅馬尼亞的紡織大王。後來,羅馬尼亞捲入戰爭之中,他們一家輾轉流亡各國。當時父親還安慰家人,戰爭終有一天會過去,自己早已把大筆財富收藏在瑞士銀行裡。可是,父親最終在匈牙利布達佩斯急病逝世,死前沒有好好交代銀行戶口的資料。

1956 年,Beer 定居美國並嫁給當地人後,就著力與母親討回失去了的家族財產。她們走訪日內瓦和蘇黎世的多間銀行,卻找不到任何線索。即使 Beer 可以證明和父親是直系親屬,銀行都不願提供資料,瑞士銀行的客戶保密制度,反而成為無數猶太受害家庭的魔咒。

多年來,人們都不清楚這些猶太財產的總值。到 1960 年代,瑞士銀行試過還錢給部分猶太受害人,卻同時拒絕了數以千計的申請。但這班受害人沒有放棄,誓要討回家族財產。

到 1995 年 5 月 7 日,歐戰勝利紀念日 50 周年前夕,瑞士聯邦總統 Kaspar Villiger 就當年沒有收容猶太難民道歉,事件再次觸發瑞士銀行的猶太存款爭議。世界猶太人大會(World Jewish Congress)傾盡全力,遊說美國政府和國會,並得到時任總統克林頓的支持,而 Beer 就是當中最活躍的一批維權者。

世界猶太人大會決定向瑞士的銀行作出集體訴訟,迫使瑞士銀行界清點相關的帳戶數目。1996 年 2 月,他們匯報有 775 個帳戶可能屬於猶太受害者,總存款額為 3,200 萬美元,瑞士銀行界希望以此作為和解賠償。然而,世界猶太人大會要求更多賠償。

訴頌期間,「經濟學人」、「紐約時報」等重要西方媒體都大肆報道,瑞士銀行曾在戰爭期間幫助德國納粹黨處理財產,助長暴行,變相協助戰犯潛逃。事件大大損害了瑞士的聲譽,並影響了美瑞關係。瑞士銀行最終在 1998 年與世界猶太人大會,達成總值 12.5 億美元的和解協定。

2015 年底,賠償金已分發到逾 45 萬名索償人手上。他們有些是被凍結帳戶的財產繼承人、有些是被瑞士拒絕入境的猶太難民,以及戰時苦力。Beer 討回父業財產後,總算完成家人心願,她在美國安享晚年,今年 1 月 23 日因腎病離世,享年 98 歲。

註:當時 2.49 馬克與 1 美元相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