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羅斯總統選舉引發的示威仍然持續。示威行列中,不時會發現有白紅白橫條旗飄揚,上面間或有一面盾徽。這面「白紅白」旗,屬於 1918 至 19 年短暫存在的白羅斯人民共和國(Belarusian People’s Republic),多年來一直與紅綠旗爭奪國家象徵地位。在反對人士心中,更是代表自由的旗幟。
現時,每年 5 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均為國旗國徽紀念日。上紅下綠,左側配以傳統條紋的國旗,還有同樣繼承自蘇聯時代,去掉鐵鎚鐮刀,換上白羅斯疆域、保留麥穗紅星的國徽,並非直接由蘇聯 1991 年解體後過渡至今,而是在總統盧卡申科在 1995 年發起具爭議的公投後,再次成為國家象徵。換言之,白紅白旗與攜宗主教十字(Patriarchal cross)盾牌的持劍騎士「追求」(Пагоня)國徽,在 1991 至 95 年間曾是國家象徵。
白羅斯政治評論員 Artyom Shraibman 指,白、紅色向來是白羅斯人傳統色彩。20 世紀初,俄軍內的白羅斯士兵開始佩戴白紅白絲帶作記認;有指該旗於 1917 年,由白羅斯建築師 Klawdziy Duzh-Dushewski 設計,但真正源起並未有明確記載。
有說指,旗幟可能與中世紀一名建立白羅斯軍事領袖,曾以沾滿自己鮮血的白色布塊為旗幟,帶領部隊抵抗敵人的傳說有關。此外,有歷史學家相信,1514 年的奧爾沙戰役(Battle of Orsha)裡,包括今天白羅斯在內的立陶宛大公國(Grand Duchy of Lithuania)與莫斯科大公國(Grand Duchy of Moscow)交戰,受前者軍隊所用的紅白色聖喬治十字架影響,而誕生出白紅白旗。至於「追求」國徽,則受歷史上曾與立陶宛同為一國所影響而引入。
白羅斯在 1918 年首次獨立後不足兩年,即被蘇聯紅軍所打敗,淪為流亡政府。1951 至 91 年,附有鐵鎚鐮刀的紅綠旗,取代白羅斯的蘇維埃紅旗,成為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Byelorussian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國旗。1991 年,在白羅斯
白羅斯國立大學歷史學家 Vadzim Bylina 認為,盧卡申科當年發動公投,旨在鞏固自己的力量,並掃除 1980 年代起,白紅白旗所代表的反蘇聯民族運動符號。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旗曾為與納粹合作的白羅斯組織所採用,故盧卡申科當年就宣稱,使用該旗的人都是納粹意識形態追隨者。Shraibman 則提到,支持白紅白旗成為國旗的人認為,大戰期間有人褻瀆該旗幟,並不代表便要褫奪其對國家深遠的歷史象徵意義。
Bylina 指,改回與蘇聯白俄有關的紅綠旗,正是盧卡申科承諾要復興蘇聯之舉。他補充,現時的紅綠旗正代表白羅斯的蘇維埃歷史時期,且符合官方史觀及國家意識形態中對蘇聯時代的頒揚態度。相反,白羅斯僑民及國內多數反對派組織均拒絕使用官方旗幟,並以白紅白旗代表自己的國家。對他們來說,它象徵著國家曾享有短暫民主的時期、白羅斯民族復興及反蘇聯的傳統。
身為「歐洲最後獨裁者」的盧卡申科自然容不下白紅白旗。1990 年代末至 21 世紀,它既是禁止展示的旗幟,同時亦是反專制抗爭的標誌。Bylina 指,白羅斯的體育比賽嚴禁懸掛白紅白旗,過去就曾有數十名民主活動人士,因在公開場合展示該旗而入獄。2010 年,反對派人士 Siarhei Kavalenka 在北部城市維捷布斯克(Vitebsk)的聖誕樹頂掛上白紅白旗,即遭判 3 年緩刑;2012 年 Kavalenka 因違反緩刑條件,被判監禁 25 個月。
由此可見,早在最近的反盧卡申科示威前,白紅白旗早已成為抗爭標誌。國際運動比賽亦是部分白羅斯人打出白紅白旗的場合,此舉自然惹來政府不滿。Bylina 認為,對白羅斯政府而言,這支旗幟既象徵揮舞者來自的國家,更代表官方無法容忍的反對派;許多白羅斯人仍繼續冒險,使用這面他們認為真正能代表自己國家的旗幟。2018 年 3 月 25 日,在首都明斯克(Minsk)紀念國家 1918 年脫離俄國獨立的集會上,同樣能看見人們揮舞著它的場面。
去年底,白紅白旗亦見於國內反對俄白融合的集會。最近的大選,在反對派的選前集會亦然。不僅如此,近日在國外如烏克蘭、愛沙尼亞、波蘭的聲援者,亦用上此旗支持白羅斯支威者。烏克蘭航拍公司 Dronarium,日前便在首都基輔上空懸掛白紅白旗。Dronarium 的代表形容,這面旗幟屬於「自由,但面臨壓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