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口大爆炸,觸發反政府示威活動,今年初才接過總理一職的迪亞布(Hassan Diab)本週一率內閣總辭。然而,總理辭職是否足以平民憤?有學者認為,黎巴嫩人最渴望或最需要的改變,並不是換個政府了事。只要真主黨(Hezbollah)的精英階層繼續掌握其他機構的權力,一切制度都不會改變。
去年,黎巴嫩示威者曾不分宗派走上街頭,要求真正的結構改革。然而,改變現時以宗派劃分權力範圍的制度,必使整個統治階級喪失權力。華盛頓近東政策研究所研究員 Hanin Ghaddar 指,早於 70 年代起,一直在戰爭、入侵佔領中跌跌碰碰的黎巴嫩人,已誕生非宗派(nonsectarian)思潮,甚至提倡進步運動(progressive movement)。不過,阻礙變革的最大勢力 —— 真主黨一直堅決抵抗潮流。
黎巴嫩裔美國人、喬治華盛頓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客座教授 Firas Maksad 則指,自黎巴嫩內戰進入尾聲,簽訂 1989 年「塔伊夫協議」(Taif Agreement)立下宗派權力劃分制度起,該國家除了運作陷入長期癱瘓,並導致經濟崩潰外,亦令真主黨此一結合黑手黨和武裝民兵特色的怪物組織,得以在黎巴嫩合法參政。事實上,真主黨由鄰國伊朗提供資金支持,並與黎巴嫩國內其他盟友共同執政,更擁有實力堪比國家軍隊的武裝部隊。
1985 年成立的什葉派真主黨,起初強烈反對黎巴嫩宗派制度。直至 1989 年接受「塔伊夫協議」後,真主黨始改變對宗派制度的立場。儘管真主黨指協議「維持了基督教馬龍派的制度,並惡化以色列對國家的佔領」,但真主黨同時開始強調,民眾之間的和平,以及重建國家與機構的重要性,而非制度的根本變化。真主黨的改變,部分原因是自身已獲納入「塔伊夫協議」中,在其他武裝勢力必須解除武裝的同時,成為獲正式認可的抵抗運動(Resistance movement),可以繼續保有自己的民兵武力,使其在國內的政治地位愈趨重要 —— 即成為 Maksad 所指的怪物組織。
真主黨自 1992 年起便參與國內所有議會、市政選舉,在 2005 年開始,中央及所有地方政府,均有真主黨的身影。2009 年,真主黨曾發表宣言,指「政治宗派主義是阻礙黎巴嫩改革與發展的主要問題」,卻再沒有提出改革時間。而且,「在此之前,宗派制度的『同質民主』(homogeneous democracy)將仍是黎巴嫩施政的基礎」。真主黨支持的黎巴嫩宗派制度,以至所涉更廣泛的宗派主義,便是各宗派執政集團用來加強控制,使人民服膺於宗派領袖的主要手段。
另外,真主黨擁有自己的武裝部隊,更脫離政府的控制範圍,網絡覆蓋港口、機場以及與敍利亞接壤的邊境地區。故人們普遍認為,真主黨會在這些設施和邊境從事走私活動。是次港口大爆炸後,便有許多黎巴嫩人指控,真主黨控制港口是造成悲劇的原因。爆炸事件同時揭示,其武裝力量的存在,一直大幅削弱官方機構的權力及運作,令國家規範蕩然無存。
伊朗通過真主黨影響黎巴嫩,要改變相關制度自然觸動伊朗神經。法國總統馬克龍日前呼籲黎巴嫩作重大改革時,即遭伊朗批評。伊朗「世界報」(Kayhan)總編輯 Hossein Shariatmadari 直指,「馬克龍所指的變化,意味要消除真主黨,尋求伊朗主要地區敵人 —— 以色列政權的營救」。至於國內,Maksad 引述指,有人認為除非真主黨解除武裝,否則任何改革都不會有任何進展。反來說,武裝力量正正是真主黨強大的原因,因此需要採取更現實可行的方法,循序漸進解決問題。
不過,Maksad 並不認同這些看法,因為真主黨的黑手黨與民兵特質乃二為一體;歸根究底,只有幾乎徹底的改革方可解決問題。他與 Ghaddar 同樣視美國為推動黎巴嫩改革的重要力量。Ghaddar 擔心,馬克龍可能滿足於在現制度下產生新政府,故應由美國帶頭推動真正的變革。其中,美國及其盟國必須支持就港口爆炸事件進口獨立、透明的調查。假如美國要遏制伊朗及其作為黎巴嫩代理人的身份,調查結果或會成為要求真主黨為事件負責的契機,令當地人民以及整個西方社會,有機會一致拒絕真主黨對黎巴嫩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