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糧食計劃署:別讓飢餓成為衝突之源

A+A-
1994 年,安哥拉內戰令馬蘭哲 30 萬人失去糧食供應,需要完全依賴聯合國糧食計劃署的人道救援;圖為當時一名小孩偷食物而被追趕。 圖片來源:Scott Peterson/Liaison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orld Food Programme)榮獲今屆諾貝爾和平獎。武漢肺炎令全球貧窮人口激增,諾貝爾委員會形容,在疫苗未面世之前,「食物是平息混亂的最好疫苗」,並讚揚當局過往一直打擊「以飢餓作為戰爭武器的行為」。普渡大學傳播學家 Jessica Eise 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分析食物與和平的關係。

在 1960 年的聯合國大會中,二戰戰爭英雄兼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發表了一場經典演說,呼籲與會者不要忘記,世界還有數以億計的人正飽受飢餓和營養不良之苦,但與此同時,有些國家卻糧食生產過剩,這種吊詭的情況不應持續下去。當時,美國已經向有需要國家提供大量糧食支援,但艾森豪威爾促請各國共同建立一套國際制度,援助聯合國成員國。

在艾森豪威爾的推動下,聯合國於 1961 年成立世界糧食計劃署。現時世界糧食計劃署是世上規模最大的其中一個人道組織,有 1.7 萬名工作人員,在 2019 年向全球 88 個國家近 9,700 萬人伸出援手。他們有直接糧食援助計劃,在面對天災戰禍的國家展開緊急任務;當危機解除時,他們就會致力加強個別國家的糧食產能,務求達到自給自足。

今天,全球大約有 8.2 億人,即全球 9 分 1 人口沒有足夠的食物。長期飢餓會影響人們心智發展,為兒童成長帶來永久的影響。武漢肺炎疫情令很多人失去工作,沒有金錢購置糧食,預計全球飢餓人口在 2020 年底將翻升一倍。長遠而言,氣候變化一直威脅糧食生產,很多土地不再適合栽種農作物,亦令糧食短缺問題日益嚴重。

戰亂更是很多地區糧食短缺的根源。Eise 提到,在 2018 年,聯合國安理會 2417 號決議案提到,人類要先建立和平,才能掃除飢餓問題。戰爭會破壞社會基建,影響產能,也令人們無以得到必需品。更可怕的是,有些軍隊會視飢餓為戰略,他們阻止對敵方的人道救援,以削弱對方的戰鬥能力。在過去數年,阿富汗、中非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南蘇丹和也門都因為戰亂而爆發飢荒。

同時,飢餓又會滋生衝突,令這些國家很容易陷入一個惡性循環。當人們流離失所,沒有土地和工作,就會變得更怨憤,加深對立和社會裂痕。艾森豪威爾經歷過二戰的悲劇,故深明飢餓會令人瘋狂。在 1958 年的演說中,他形容

「今天,在這個遼闊的地球,有人從飢餓中醒過來。他們整天辛勤工作,到太陽下山之時,仍要忍饑受餓。從孩子們的眼裡,他們看到苦難。他們無比絕望,因為他們的辛勞,無以令家人有一席安身之所,令他們免於疾病。長久下去,和平和自由會危在旦夕。當一個地方,自由人對未來失去希望,自由就會被削弱,戰爭的種子就會被栽種下來。」

艾森豪威爾當年的宏願,至今當然尚未達到,世上還有很多人處於飢寒交迫的狀態。Eise 認為,要避免飢餓爆發,就要在危機出現前做好準備,而這次把諾貝爾獎和平獎頒予世界糧食計劃署,正好傳達了一個明確訊息,世界和平和穩定,繫於人類最基本的尊嚴:兩餐溫飽。